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时,为何长孙皇后不劝阻?多年后魏征说出实情

泠泉玉音 2025-01-03 13:23:34

【引言】

世人都说唐太宗是一代明君,长孙皇后更是贤良淑德的一代贤后。可鲜为人知的是,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竟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他霸占了死去的三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

更令人不解的是,以长孙皇后的贤明之名,为何对此事却毫无反应?按理说,夫君做出如此有违伦常之事,她理应出言劝阻才是。然而史书上却找不到任何长孙皇后对此事的态度记载。

直到多年以后,一向敢言的魏征才道出了这其中不为人知的隐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玄武门之变:兄弟阋墙的权力之争

贞观元年的春天,长安城内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时间,整个长安城人心惶惶,谁也没想到这对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最终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要说这段恩怨,还得从武德四年说起。那一年,李渊刚刚建立了大唐王朝,朝廷上下正是用人之际。李世民作为开国功臣,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威望日隆。

谁知这只是开始。没过多久,李建成就任命了一批亲信入主中书省,开始打压秦王一系的官员。其中最受打击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

更让李世民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三弟李元吉也站到了太子一边。有一次,李元吉在朝堂之上公然指责李世民:"二哥,你手下的将士总是不守军纪,扰民甚多,这让百姓如何安居乐业?"

这番话显然是别有用心。要知道,李世民治军最为严明,他手下的将士纪律分明,怎会无故扰民?李元吉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事态在武德九年达到了顶峰。这一年的正月,李建成竟然派人暗中收买了秦王府的几名侍卫,企图刺杀李世民。幸好消息提前走漏,李世民才躲过一劫。

这件事之后,李世民意识到事态严重。他开始加强秦王府的防卫,同时秘密联系了尉迟恭、秦琼等老部下。

武德九年六月二日的清晨,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薄雾中。李世民带着心腹将领提前埋伏在玄武门外,等候多时。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策马而来时,一场早已谋划好的伏击战瞬间打响。

李建成完全没有防备,当场被李世民一箭射中。而李元吉拔剑相向,与李世民展开激战。但寡不敌众,最终也倒在了玄武门外。

就这样,这场改变唐朝历史的玄武门之变,在一个清晨迅速落下帷幕。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场政变之后,李世民不但登上了皇位,还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要纳李元吉的遗孀杨氏为妃。这个决定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二、杨氏入宫:朝野震惊的风波

玄武门事变后的第七日,长安城内又传出一则惊人的消息:新任皇帝李世民下旨,要将已故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为妃子。这消息一出,朝野上下顿时议论纷纷。

"这岂不是要让死去的齐王黄泉下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一位老臣在私下对同僚如此感叹。而更多的朝臣则选择了缄默,毕竟皇权威严,谁敢轻易置喙?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魏征。这位刚刚从太子府转投李世民麾下的直言谏臣,竟在早朝上当面进谏:"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

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辰嬴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妃子,本是他儿子的未婚妻。秦穆公霸占儿媳的行为遭到后世非议。魏征此言,正是在委婉地提醒李世民,不要重蹈秦穆公的覆辙。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大家都在等着看李世民会如何处置这位敢言的大臣。谁知李世民不但没有动怒,反而说道:"魏卿所言甚是,朕自当三思。"

可是第二天,李世民还是下旨册封杨氏为昭仪。朝中大臣们这才意识到,皇帝恐怕是早有定见。

杨氏究竟是何许人也?据《新唐书》记载,她出身弘农杨氏,是当时名门望族。其父杨续,曾在隋朝任职太子洗马。李元吉娶她为妻时,她年方十八,正值豆蔻年华。

有意思的是,在杨氏入宫之前,坊间就已经传出各种猜测。有人说她与李世民早有私情;也有人说这是李世民为了拉拢弘农杨氏的政治联姻;更有甚者称,这是李世民对死去兄弟的一种报复。

然而最令人不解的是太子府的一位老宫女透露的消息。据说在杨氏入宫的当天,宫中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可是在仪式上,本该出席的皇后长孙氏却并未露面。

这件事在宫中传开后,又引发了新的猜测。有人说是长孙皇后对此事心存芥蒂,故意不愿出席;也有人说是皇后身体抱恙,不便露面。但无论如何,长孙皇后的缺席都让这场仪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更让人困惑的是,从此之后,但凡朝中大臣上书谈及杨氏入宫一事,李世民总是避而不答。即便是平日最受信任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询问,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此事就这样吧。"

就这样,杨氏入宫的真相成了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魏征才在一次私下谈话中道出了其中隐情。原来这一切,都与长孙皇后的一个秘密有关......

三、长孙皇后的反常沉默

在唐朝宫廷史上,长孙皇后的贤德之名可谓如雷贯耳。她不仅是李世民的贤内助,更是朝廷大事的参谋。每当李世民遇到难题时,总会与她商议。可是在杨氏入宫这件事上,这位向来明事理的皇后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

要说长孙皇后在宫中的地位,那可是独一无二的。在她尚未成为皇后之时,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据《旧唐书》记载,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长孙氏就常常为他分析朝廷局势,提出建议。

有一次,秦王府的大臣们为了一件军务争执不下。有人主张立即出兵,有人则认为应当按兵不动。争论之际,长孙氏恰巧路过,听闻此事后,她说道:"诸位何不先派人探查敌情,再做决断?"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才智,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格外信任。每当朝中发生重大事件,他总会第一时间告诉长孙皇后,征询她的意见。就连房玄龄等重臣也常说:"皇后的见识,不输于任何大臣。"

可就是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皇后,在杨氏入宫一事上,却显得异常沉默。据宫中老人回忆,当时不少大臣都曾暗中打探过长孙皇后的态度,可她始终没有表态。

更让人不解的是,在杨氏入宫的仪式上,长孙皇后竟然缺席了。要知道,按照宫廷礼制,皇后作为后宫之主,理应出席这样的重要场合。她的缺席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宫中的太监们私下议论纷纷。有人说看见皇后在自己的寝宫中独坐良久;也有人说皇后那几日都在佛堂诵经,不见外客。但无论如何,她始终没有对杨氏入宫一事发表任何意见。

这种反常的沉默,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有老臣回忆说:"皇后娘娘平日里最是明理,遇事总有高见。这次却一言不发,着实令人费解。"

更奇怪的是,在此事过后,宫中的嫔妃们几次想要拜见长孙皇后,请教一些后宫事务,却都吃了闭门羹。宫女们只说皇后身体不适,需要静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数日。渐渐地,朝中关于杨氏入宫的议论声虽然平息了,但关于长孙皇后的种种猜测却愈演愈烈。直到多年以后,魏征在一次私下谈话中,才道出了其中不为人知的隐情......

四、隐藏的真相

贞观十五年的一个秋日,魏征在御花园中与几位老臣闲谈。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当年杨氏入宫一事。一位老臣感叹道:"当年此事最是蹊跷,皇后娘娘竟然一言不发。"

魏征听后,沉默良久,才缓缓道出一个惊人的真相:"诸位可能不知,当年皇后娘娘根本就不在人世了。"

这番话一出,在座的老臣们都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长孙皇后就已经离世。但因为当时朝局不稳,李世民不得不暂时将此事隐瞒下来。

宫中的老太监后来透露,长孙皇后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十五日悄然离世的。当时只有几个贴身伺候的宫女知道此事。而李世民为了稳定朝局,对外宣称皇后身体欠安,需要静养。

这样的安排并非没有先例。据《贞观政要》记载,在唐朝立国之初,为了稳定局势,朝廷经常会将一些重要人物的死讯暂时封锁。只是没想到,连皇后的离世也不得不如此处理。

而杨氏入宫之事,正是发生在长孙皇后离世后。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皇后没有出席杨氏的入宫仪式,也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时那些打探皇后态度的大臣们,其实是在问一个已经不在人世的人。而那些说看见皇后在寝宫独坐、在佛堂诵经的传言,也都是某些人为了配合这个"秘密"而散布的。

魏征还透露,正是因为长孙皇后的早逝,才给了杨氏入宫的机会。按照宫中的规矩,皇后驾崩后,后位暂时空悬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杨氏作为已故齐王的遗孀,本就在宫中,此时将她纳为妃子,倒也不算太过惊世骇俗。

"所以当时我虽然上谏,但也知道此事另有隐情。"魏征如此说道。他还透露,正是因为知道这个秘密,他才能在多次直谏后依然保持性命。因为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在帮他演戏,让杨氏入宫一事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这个秘密一直到贞观年间才逐渐为人所知。到那时,朝局已经稳定,李世民的统治地位也已经牢不可撼,再也不需要隐瞒什么了。而这个真相的揭露,也让当年那些关于长孙皇后反常沉默的猜测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五、历史的思考

贞观二十年,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魏征,席间谈起了当年的往事。这一次,他终于说出了当年隐瞒长孙皇后离世的原因。

那是武德九年的夏天,长安城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虽然大多已经归顺,但仍有一些人蠢蠢欲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宣布长孙皇后的死讯,难保不会有人趁机生事。

更重要的是,长孙皇后在朝中的威望极高。她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政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不得不暂时对外宣称皇后身体欠安,需要静养。

据《贞观实录》记载,在长孙皇后离世后的半年里,李世民每天都会派人到皇后寝宫送膳,就好像她还活着一样。宫女们也都按照往常的规矩,定时向外传递皇后的"口谕"。

这场戏演得如此逼真,以至于很多大臣都没有察觉到异常。甚至有些大臣还经常在奏折中提到:"还请转告皇后娘娘......"

而杨氏入宫一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有大臣上书,说既然皇后久病不愈,不如选立新后。李世民表面上加以拒绝,实则暗中让杨氏入宫,以此来转移朝臣们的注意力。

这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杨氏的入宫引发了轩然大波,朝臣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件事上,无暇顾及其他;另一方面,杨氏作为已故齐王的遗孀,她的存在也某种程度上安抚了李元吉的旧部。

更巧妙的是,李世民还借机让魏征等人出面反对,这样就更显得此事真实可信。毕竟如果真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李世民又怎会容忍魏征当面进谏呢?

直到贞观年间,这个秘密才逐渐为人所知。到那时,李世民的统治已经稳如泰山,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权宜之计了。

可以说,长孙皇后的离世之谜,是唐初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关系到后宫秩序的重建,更牵涉到整个朝廷的稳定。而李世民处理这件事的手法,也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帝王的政治智慧。

经过这件事,杨氏也在后宫站稳了脚跟。她虽然没能像长孙皇后那样被封为皇后,但作为昭仪,也算是位列后宫高位。而那些流传于世的关于她与李世民的种种猜测,也随着真相的揭露逐渐平息。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临终前对身边的大臣说:"朕一生有两件事感到遗憾,一是玄武门之变,二是隐瞒皇后之死。这两件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