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回忆一件事说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星辰大海追梦人 2024-11-25 14:36:1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毛主席小时候到底有多聪明?恩师文玉钦有一次亲身经历,直接感慨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不凡。主席的恩施为何会有这番感慨?

毛主席的家族背景与启蒙教育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毛顺生,是个精明而严厉的农民,靠务农和经营小生意为生。

母亲文七妹,温和善良,母亲的慈爱与父亲的严厉交织,塑造了毛主席的早年性格。

幼年的毛主席,在父亲的农田里劳作,在母亲的讲述中体味着人间冷暖。

毛主席的早期启蒙教育,是在外婆家唐家圫接受的。

这个村子离韶山冲不过十几里,文化氛围浓厚,家家户户重视教育。

毛主席的外祖父,文家是村里有名的书香门第,舅舅文玉钦,是当地著名的私塾先生。

自小耳濡目染,三岁时,常常跟随表兄文运昌和文南松,一起到文玉钦的启蒙馆旁听,那时的毛主席对文字充满了兴趣,目光里总是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唐家圫的启蒙馆坐落在村口,是一间简单的木屋。

屋子里摆满了桌椅,墙上挂着字帖,文玉钦穿着长衫,坐在木凳上教导着那些孩子,毛主席坐在一旁,虽然年纪尚小,却听得入迷。

三岁识《百家姓》:聪慧的初显

毛主席三岁那年,文玉钦决定考考启蒙馆的学生们。

拿出《百家姓》,点名让大家依次背诵,几番考问下来,竟没有一个孩子能完整背下来。

文玉钦有些失望,正想放下书卷,忽然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响起:“八舅,我会背!”

转头一看,竟是年仅三岁的毛主席,文玉钦一愣,不由得笑了笑:“你小小年纪,能背得出《百家姓》”?

毛主席郑重地点点头,走到文玉钦面前,深吸一口气,便开始背诵起来。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声音虽稚嫩,但字正腔圆,流利无比。

屋内所有的学生,都停下来看着这个小小的身影,连文玉钦也愣住了。

毛主席一口气背诵完了整本《百家姓》,字字清晰,流畅自然。

文玉钦怔怔地看着毛主席,心中充满了惊讶和骄傲,忍不住摸了摸毛主席的头,感慨地说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孩子聪明而好学,将来一定有出息”。

这一刻,文玉钦的心中第一次隐隐感到,这个小小的外甥,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毛主席的记忆力极好,每次听文玉钦念书,总是能很快记住,并且能够完整背出,事情传遍了整个唐家圫,邻里乡亲无不称赞毛主席的聪明。

文玉钦更加留心教导毛主席,时常将他叫到启蒙馆里,让他坐在前面,给他讲解那些经典。

毛主席也总是听得专心致志,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文玉钦有一次对家人说:“润之聪慧得很,真是百里挑一的好苗子,千万不能埋没了他。”

在文玉钦的精心教导下,毛主席的学习兴趣越发浓厚,特别是对那些历史故事,和古代名人的事迹,听得分外入迷。

喜欢问为什么,常常追根究底,连文玉钦也时常被他的问题难住。

七岁学作诗:文采与观察力

毛主席七岁那年,堂兄毛宇居,在唐家圫开办了私塾。

毛宇居是个远近闻名的“教书匠”,教学经验丰富,善于用生动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兴趣。

对毛主席也格外上心,常常带他一起观察生活,要求他把看到的事情写成小诗。

对这种教学方式,毛主席非常喜欢,每次都认真完成。

有一次,毛宇居带着学生们在天井中作诗,指着天井中的一只麻雀说:“你们看看这只麻雀,谁能写一首诗?”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开口。

毛主席站出来,盯着麻雀看了一会儿,稚气地吟道:“麻雀儿,小嘴朵,高高啄米高高跳。”

毛宇居一听,眼睛一亮,这几句诗虽然简单,但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毛主席从小对生活的观察总是独特的,看到的东西,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能看到麻雀啄米这样的日常场景,还能从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东西。

一次,看着院子里破旧的书桌,毛主席忽然说:“小时无书可诵读,长大望见文章场。”这句略显稚嫩的小诗,却让毛宇居意识到,这并不是单纯的孩子,他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从那以后,毛宇居更加用心教导。

经常带他到田间地头,给他讲解农事和民生,教他如何把这些写进文章和诗句里。

毛主席从不厌烦这些,总是充满好奇地提问,用笔把堂兄讲的东西一一记下来,毛宇居常常带他到村头看老农播种,向他解释农作的季节和土地的秘密。

主席则一边听一边点头,认真地把这些写进自己的笔记里。

毛宇居让学生们描写家乡的稻田。

其他孩子写得规规矩矩,大多是“稻苗青青,绿浪滚滚”之类的句子,毛主席却写道:“稻香漫,农人汗,日头西下几人还。”

寥寥几字,就把田间劳作的辛苦,和傍晚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毛宇居看后,拍着他的肩膀说:“润之,你这孩子心里有画,有感情,写出来的东西比别人都多一分真。”

无论是田间的耕作,还是帮母亲挑水砍柴,毛主席总是干得不亦乐乎。

认为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真正理解生活,这种学习态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同学们,大家在他的带动下,不仅努力学习,也更加积极参与到各种劳动中。

毛宇居常说:“润之,你的心思比别人多,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还非常注重,培养毛主席对事物的独立见解,每当毛主席提出问题时,毛宇居并不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毛主席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得在思考问题时,总能有不同寻常的见解。

家里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他去更大的学堂接受教育。

离别之际,毛宇居对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润之,记住,读书是为了明理,做人是为了为百姓做实事。”

毛主席知道,自己学到的每一个字,每一首诗,都会在将来帮助他实现更大的目标。

聪明天赋的萌芽与恩师的期望

在唐家圫这个小村庄里,文玉钦、毛宇居和其他的家人一起,为毛主席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启蒙教育,不只是读书识字,更是生活的教导,是对人情世故的体会。

这些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使得毛主席在年幼时,就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和见识。

文玉钦对毛主席寄予厚望,常常对别人说:“这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爱思考,记得牢,将来肯定有出息。”

毛宇居也总是鼓励主席:“学习和生活一样,都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你有这个天分,也有这个毅力。”

毛主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的聪明体现在学习能力上,还体现在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思考上。

唐家圫的文化氛围,文玉钦和毛宇居的启蒙教育,成为了毛主席早年智慧的摇篮。

在这里,学会了读书、写诗,学会了观察生活,学会了思考问题。

这些经历,在后来的人生中,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时,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做出判断。

天才不仅是天生的,更是培养与历练的结果,而在那个小小的唐家圫,正是他的智慧之花初次绽放的地方。

0 阅读:1
星辰大海追梦人

星辰大海追梦人

星辰大海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