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鳌太线,这条纵贯秦岭鳌山与太白山之间的线路,平均海拔 3566 米 ,实际徒步穿越行程最少为 140 公里左右,因其地处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被徒步爱好者们誉为 “行走在中华龙脊” 上的探险。鳌山以爬升难、坡度陡,沿途缺乏补给点而闻名;太白山则因路线绵延、景色绝妙被人熟知。从鳌山穿越到太白山,直线距离虽仅 80 公里,但实际距离却超过 170 公里,这使其成为中国五大最艰难的徒步线路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徒步者渴望征服的目光。
然而,鳌太线远不止是美景与挑战的代名词,它更是一条令人闻风丧胆的 “死亡线路”。由于需要长时间穿越无人区,且途中无法获得补给,加上气候变幻莫测、路况复杂危险,鳌山上又没有手机基站,一旦遭遇危险,求救几乎成为奢望。自 2012 年起,已有 50 余人在穿越鳌太线时不幸身亡 ,事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之势。2018 年,陕西省发文明确禁止鳌太穿越,违者将面临行政处罚。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不少驴友罔顾禁令,以身犯险。
在驴友圈中,流传着 “不走鳌太不是‘强驴’” 的说法,这种错误观念使得许多人盲目地想要挑战鳌太线,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一些户外运动网站上,甚至存在 “鳌太线” 攻略板块,不少徒步者分享自己的穿越心得,却鲜少提及其中的危险性和专业性,更有甚者,还在帖子中传授如何规避当地管理人员的方法,配上与 “禁止穿越” 指示牌的合影,仿佛将非法穿越视为一种荣耀。
少年的冒险启程
故事的主角是 18 岁的孙亮,来自湖北武汉,正值青春年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接触徒步运动约一年时间的他,在这期间完成了大大小小十几座山峰的攀登,这些经历让他逐渐积累起了一些户外经验,也让他内心的冒险因子愈发活跃。在驴友圈子里,孙亮听闻了太多关于鳌太线的传奇故事,那些成功穿越者的分享,让他对这条充满挑战的线路充满了向往,在他心中,鳌太线就像是一座等待他去征服的荣誉高峰,仿佛只要成功穿越,就能证明自己在徒步领域的实力 。
为了这次穿越,孙亮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在网上疯狂查阅各种鳌太线的攻略,从路线规划到装备选择,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装备方面,他购置了自认为充足的装备:专业的登山背包,里面装满了他认为必备的物品,包括冲锋衣、保暖衣物、简易的急救包 、几瓶矿泉水、少量的压缩饼干和能量棒。他还带上了充电宝、手机以及下载了离线地图的导航设备,想着这些能为他的行程保驾护航。在规划路线时,他参考了网上常见的穿越路径,计划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穿越,每天的行程安排看似合理,却忽略了鳌太线瞬息万变的天气和复杂路况可能带来的影响。出发前,孙亮信心满满,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完全没有意识到即将面临的危险 。
噩梦的开端
2 月 8 日清晨,孙亮满怀期待地踏上了鳌太线的征程,初入山林,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山间的空气清新而凉爽,这让他心情格外舒畅,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充满了信心。起初,一切都还算顺利,他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行,脚步轻快,沿途的美景让他不时驻足拍照。然而,好景不长,当他走到第三天时,天气突然发生了急剧变化。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乌云笼罩,狂风裹挟着暴雪呼啸而来,气温也急剧下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孙亮有些措手不及,他赶忙从背包里拿出冲锋衣穿上,试图抵御这刺骨的寒冷。可狂风的力量远超他的想象,吹得他几乎站立不稳,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暴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很快就覆盖了周围的一切,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能见度极低,他只能凭借着模糊的记忆和感觉摸索着前进。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孙亮不仅要应对寒冷和风雪,还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自己滑倒或迷失方向。他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几乎失去了知觉,每一次从背包里拿东西都变得异常困难。而此时,他最为依赖的电子设备也开始出现问题。由于低温的影响,充电宝的电量快速下降,手机和导航设备也频繁死机,最终完全无法使用。他心急如焚,不断地尝试重启设备,但都无济于事。这些电子设备的故障,让他彻底失去了方向指引,他开始在这冰天雪地中迷路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亮的体力逐渐不支,饥饿感也越来越强烈。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风雪,补充体力,但在这茫茫的雪山中,他完全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四周都是高耸的山峰和厚厚的积雪,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白色迷宫之中,找不到出口 。
绝境求生
在艰难的跋涉中,孙亮脚下突然一滑,整个人朝着山坡下飞速坠去。他拼命地想要抓住身边的东西来稳住身体,可周围只有冰冷的积雪和尖锐的岩石,他的双手被划破,鲜血直流,却依然无法阻止下滑的趋势。这一滑坠,让他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不仅右手手腕骨折,剧烈的疼痛让他几乎昏厥,而且他的背包也摔破了,里面所剩不多的食物和一些重要的装备都顺着山坡滚落,消失在茫茫雪海之中 。
此时的孙亮,身体极度虚弱,受伤的手腕让他连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在这冰天雪地的绝境中,他没有帐篷避风,夜晚的气温低至零下 20 摄氏度左右,寒冷像无数根钢针,刺透他的身体。他只能找个避风的地方,铺上一些干草,试图抵御严寒,可那微薄的干草根本无法阻挡寒冷的侵袭,他在睡梦中被冻醒无数次,身体也在失温的边缘徘徊 。
饥饿感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他。起初,他还能在观测站找到一些别人遗弃的食物勉强充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食物也被消耗殆尽。在连续四天四夜没有食物下肚后,他的胃开始痉挛,眼前一阵阵发黑,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在极度的饥饿和绝望中,他甚至把主意打到了牙膏上。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牙膏,挤出一点放进嘴里,牙膏那略带甜味的味道在此时却成了他救命的 “美味” 。他知道牙膏不能真正解决饥饿问题,但在那种情况下,哪怕只是一点点味道,也能给他的心理带来些许慰藉,让他感觉自己还能再坚持下去 。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孤独和恐惧也在不断侵蚀着他的内心。在这荒无人烟的大山里,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着走出去,每一次面对漫长的黑夜,他都觉得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但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不断给自己打气,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家人还在等着他回家 。在饥饿和寒冷的双重折磨下,他甚至出现了幻听和幻觉,仿佛身边有人在鼓励他,告诉他再坚持一下就能走出去,有时又感觉旁边一直有人在走来走去,可当他努力睁开眼睛,看到的却只有无尽的黑暗和冰冷的雪地 。
救援行动展开
2 月 15 日,孙亮的家人发现多日未与他取得联系,心中充满了不安,于是赶忙向当地警方报警求助。警方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时间将情况通报给了专业的救援队伍。西安晨曦减灾应急救援中心、牛马小队、西安鄠邑青年应急救援协会等多支救援力量迅速响应,30 多名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员紧急集合,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
救援队员们深知鳌太线的危险性和救援任务的艰巨性,在出发前,他们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准备。他们仔细研究了鳌太线的地形、天气等信息,制定了详细的搜索计划,将队伍分成五路,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进入山区进行搜索 。每一名救援队员都配备了专业的登山装备,包括防寒服、登山鞋、登山杖、急救包、卫星电话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同时,他们还携带了足够的食物和水,确保在长时间的救援行动中能够保持体力 。
然而,救援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鳌太线的天气依旧变幻莫测,救援队员们刚进山不久,就遭遇了暴风雪。狂风裹挟着暴雪,让人寸步难行,视线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能见度极低,他们只能凭借着经验和指南针艰难地前进 。山上的道路崎岖陡峭,积雪深厚,稍有不慎就会滑倒受伤,甚至有坠入悬崖的危险。而且,由于孙亮失踪的具体位置不明,救援队员们只能在茫茫大山中进行地毯式搜索,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工作量 。
在搜索过程中,救援队员们还面临着来自野生动物的威胁。有一次,一支救援小队在行进途中突然遭遇了被称为 “秦岭杀人王” 的羚牛。羚牛体型庞大,性情凶猛,发现救援队员后,便立刻向他们冲撞过来。情况万分危急,队员们迅速反应,一边大声呼喊,试图吓退羚牛,一边迅速拿出急救哨,用力吹响。尖锐的哨声在山谷中回荡,或许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到,羚牛在距离队员们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随后转身跑开,队员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逃过一劫 。
生命的曙光2 月 17 日中午,第五救援小组在一片树林中艰难前行,突然,队员小张仿佛听到了一丝微弱的呼喊声,他立刻停下脚步,示意队友们安静。大家屏气敛息,仔细聆听,那声音再次传来,虽然微弱,但却清晰可辨。队员们顿时兴奋起来,他们顺着声音的方向,加快脚步搜寻过去 。
在一处避风的山坳里,救援队员们终于发现了孙亮。此时的他,衣衫褴褛,头发凌乱,整个人虚弱地瘫倒在地上。他的右手手腕肿胀得厉害,显然是骨折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伤口周围已经开始化脓,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由于长时间的饥饿和寒冷,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起皮,身体还不时地微微颤抖着 。
看到救援人员的那一刻,孙亮的眼中瞬间涌出了泪水,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虚弱地说道:“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人了……” 救援队员们迅速围了上去,一边轻声安慰着他,一边为他进行紧急救治。他们先为孙亮的手腕进行了简单的固定包扎,防止伤势进一步恶化 。随后,队员们拿出携带的食物和热水,小心翼翼地喂给孙亮。孙亮狼吞虎咽地吃着,每一口都吃得无比珍惜,那是他在绝境中渴望已久的温暖和能量 。
考虑到孙亮的身体状况十分虚弱,无法自行下山,救援队员们决定用担架将他抬下山。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孙亮抬上担架,用绳索固定好,然后由四名队员轮流抬着,开始下山。下山的道路同样艰难险阻,救援队员们不仅要克服陡峭的山坡和厚厚的积雪,还要时刻保持担架的平稳,避免孙亮受到二次伤害 。一路上,队员们相互协作,互相鼓励,没有一个人喊累。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队员们终于将孙亮安全地带到了山下,等候在那里的救护车迅速将他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
劫后余生的感悟在医院的病床上,孙亮静静地躺着,回想起这几天在鳌太线上的经历,仿佛一场噩梦。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救援队员的感激,若不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区寻找自己,自己可能早已命丧雪山。同时,他也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懊悔不已,“我真的太冲动了,完全没有考虑到鳌太线的危险性,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孙亮自责地说道 。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孙亮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他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类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曾经,他以为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些简单的装备就能征服鳌太线,可现实却给他上了沉重的一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户外爱好者引以为戒,“千万不要像我一样盲目冒险,在进行户外运动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目的地的情况,做好周全的准备,不要轻易挑战自己的极限。”
对于那些想要挑战鳌太线的人,孙亮更是诚恳地劝诫:“鳌太线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挑战的,它的危险远超想象。不要被网上那些所谓的攻略和成功穿越的故事所迷惑,那些只是个例,更多的是像我一样被困、受伤甚至失去生命的悲剧。一定要遵守规定,不要非法穿越,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的负责 。”
孙亮的故事在户外爱好者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户外运动观念。一些原本计划挑战鳌太线的人纷纷取消了行程,他们表示,孙亮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生命远比所谓的挑战和荣誉更重要。而对于孙亮来说,这次经历虽然痛苦,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让他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