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四川宜宾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突发山体滑坡,瞬间将10户民房掩埋,30余人失联。灾难发生后,各方力量迅速响应,武警、消防、医疗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带着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设备展开紧张搜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d26069a80c0cc08d24551e4aa2485d.jpg)
国家层面也迅速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拨款5000万元用于灾区基础设施恢复,财政部和应急管理部预拨3000万元支持救援工作。
筠连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近期的持续降雨更是让岩土体抗剪强度大幅下降,最终引发了这场滑坡。而山区的道路建设、采矿活动以及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26f1e0657cdac3023d8af30600eb88.jpg)
这次救援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光位移雷达、便携式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搜救效率。但灾难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质灾害的防范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通过InSAR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对地表形变的毫米级监测,提前预警地质灾害。
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和社区演练也至关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和应急演练,提升公众对滑坡前兆的识别能力,增强自救互救意识。此外,完善长效机制,开展全域隐患排查,建立“县镇村”三级预警网络,利用北斗短报文技术实现偏远山区预警信息的全覆盖,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868ffa25d3904b5dadd09f247541ad.jpg)
筠连县的这场山体滑坡,是一次沉痛的教训,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叠加的背景下,只有通过科技创新、科普教育和长效机制的协同发力,才能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的转变,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遭遇山体滑坡,怎么办#
黔首
祈祷苍天护佑!祈福受灾同胞安好!古语“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地灾发生前不能及时发现隐患,发生后才组织抢险救灾,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仅能善后!山区矿产、水能等资源丰富,人类生产活动扰动,增加了地灾风险。可否组织全面普查?利用遥感、现场勘察等技术手段,确定隐患区域,组织域内居民搬迁,才能有效避免伤害。
用户10xxx79
可以通过卫星监测,全国划分网格,监测坐标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报警
秋风中的一片落叶
果然又是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