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卑,发生在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的神州大地,怎么说也有点别扭。
文化自卑,就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惊羡于西方物质文明,继而自我否定,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表现为“崇洋媚外”!没有自信,时时、事事、处处认为外国好、外国人好、外国制度好等等,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一、“外国优质基因论”、“赏饭论”其人其事
陈宏友,安徽定远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
陈宏友在一次演讲过程中鼓吹:外国人血统崇高,鼓励学生与外国人结合,还建议出国的学生别再回来。陈宏友的这些崇洋媚外的观点让很多台下的学生感到不满。
陈宏友副教授
陈赛彬,安徽宣城人。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浙江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硕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陈赛彬在讲课时声称:中国全靠欧美国家赏饭吃,如果美国制裁,恐怕一大半中国人等着饿死,美国人有枪说明比我们更自由更文明。这些负面言论被学生在网上曝光。
陈赛彬教授
二、文化自卑的根源
在“外国优质基因论”、“赏饭论”背后值的反思:
从个人来说,大学教授当然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情绪、认知、态度言行。
从社会来说,大学教授不是普通人,有角色义务、认知要求。
身为教师,教书育人,自己拥有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两位老师都是普通家庭出身,原本是学习改变命运的典型!都是毕业于985的高级知识分子,其思辨能力不是寻常人可以比较的。何至于斯?
认知失调
“认知”就是对自我的认知,包括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先前一贯的自我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了分歧,就会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相反的、消极的认知,同时伴随不良的情绪发生。
身为老师在演讲时、在课堂,面对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禁忌地说出“荒诞”的言语,真的是“一吐为快”! 是不良情绪的一种释放。
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可能会迫使人们怀疑甚至与自己的信念背道而驰,这常常会导致认知失调,因此,坚定自己的信念也是一种优秀品质。
忘了初心
大学教授也有压力,压力还不小,如:教学压力、科研压力、聘用压力、晋升压力,虽然很多教师抱怨自己工作环境差、薪资待遇低,甚至因此心理不平衡,从此变得很“佛系”,但选择教师的理由并不应该是单纯为了钱、地位。教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初心!
三、坚定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中国几近亡国灭种,继而奋发图强,走上了小康社会,既非偶然,也不是拜他人所赐。这正是文化自信、自强重新焕发的勃勃生机。
文化自卑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该正确对待自身的文化传统,确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不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