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春节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有庆祝春节的习惯了。
如今在甘肃庆阳等地区,春节从腊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三才结束,从当地的习俗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这对于我们了解春节文化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周代开始,人们便开始在腊月初八进行祭祀活动了,当时周人会在当天进行狩猎,之后用猎得的野味来祭祀神灵和祖先,腊月的“腊”字便是从“猎”字演化过来的。
▲古人狩猎壁画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腊月初八被正式定为祭祀的节日,人们也普遍将这天视作春节的开始。
之后各地又衍生出了在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但是在甘肃庆阳一带,人们在腊八当天会吃一种“干饭”,即土豆汤盖黄米饭,这也是当地百姓基于本地物产做出了协调。
▲腊八粥
腊月初八当天,人们在食用干饭的时候,还会进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这也是继承了周人的文化传统。
在祭祀结束之后,大家还要简单地清扫一下院落和窑洞,这是为了将前一年留下的晦气清除干净,以便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灶用的麦芽糖
在腊八过去之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除夕前另外一个重要的日子,北方各地百姓在当天都会进行祭灶活动。
绝大多数地方都会用麦芽糖制成的糖果作为祭祀灶王爷的供品,因为他们希望灶王爷在上天之后能够少说自己家的坏话。
▲祭灶
但甘肃部分地区的祭灶供品却与众不同,当地百姓会在当天宰杀年猪来祭灶,在杀死猪后,人们会取来用猪尾巴和两根蘸着血的猪鬃供奉灶王爷。
而来帮忙杀猪的人则会分食猪脖子肉,这在当地被称为“猪项圈”,据说这样可以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
▲准备宰杀年猪的人们
不被允许参加祭灶的妇女们在这天也有自己的任务,他们要把新鲜的猪血做成“猪血片片”,这是一种将猪血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制作的食物,在未来的春季里,其会成为各家各户用来款待亲朋好友的美食。
由于杀猪是一项体力活,因此有些村落并不能凑够人手为每家宰杀年猪,这些家庭也可以选择在除夕前杀猪,但腊月二十四和腊月二十六是不能够杀生的。
▲炸油馃子
在祭灶之后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了,各家各户会制作炸油馃子、丸子、油饼、蒸酥肉和蒸花馍等食物。
妇女们则要在烹饪美食的同时抓紧完成针线活儿,因为当地传说在正月里做针线活儿会害上各种疾病。
在忙完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人们便开始等待除夕的到来了,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甘肃的百姓们在除夕当天也会在门上张贴门神、福字和春联。
唯一的区别是如果当年某家有人去世,那么他们会用黄纸来写春联,次年则为紫纸,直到三年后才能重新用回红纸。
▲张贴春联的人们
在贴完对联之后,每家每户会聚在一起用午餐,当地人会在这顿饭食用搅团,这是为了取搅团中的“团圆”之意。
除夕当晚的年夜饭开始之前,每家都要进行一次特殊的叫魂仪式,在叫魂仪式开始时,人们要往锅里为每位家庭成员放上一个馍馍。
▲搅团
然后再盖上锅盖,之后一人拿着擀面杖敲锅底,嘴里需要喊着另一名家庭成员的名字,并让他“回来吃馍喝汤汤来”,这样的叫魂要反复七次,之后再由刚刚被叫魂的人为下一个人叫魂。
在叫魂人念词的时候,其他家庭成员要跟着附和“回来了,回来了”,直到所有人都被叫过一遍之后,叫魂仪式才正式结束,之后人们会进行“啃鬼”活动,大家会拿出炖煮好的排骨和猪蹄来啃食,借此起到驱邪的作用。
▲春节时蒸的花馍
在除夕夜子时,庆阳当地的百姓也会带着孩子们去邻近的寺庙里上头香,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里家人能够有好的运势。
之后在大年初一人们便开始拜年,在走街串巷之余,人们还要将家中的牲畜牵出来,让它们对着太阳的方向站定,之后主人会烧三份黄纸点一柱香,并放一串鞭炮,这是为了祈求牲畜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健健康康。
此后人们会在初五的时候“送五穷”,这和我国其他地区的习俗基本一致,人们会将家中的垃圾堆到门外,然后再在上面放一个大爆竹并点燃,希望其能够将家中的五种穷鬼全部送走。
▲古人点火送五穷
在初七人日到来的时候,每家每户还要进行一次叫魂仪式,当地的老人还会根据当天的天气来判断家中成员新一年的健康状况。
据说早上刮风的话,孩子们在这一年会遭遇不顺,而中午则代表中年人,如果晚上起风的话,老年人就要多加注意了。
在初七之后,下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元宵节了,在元宵节当天人们除了参加灯会之外,还要进行第三次叫魂仪式,和之前叫魂不同的是,锅里不能放实心馍馍,必须放上新蒸的包子。
▲蒸好的包子
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元宵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是在甘肃部分地区,在正月十五过后还有两个重要的活动,春节也要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三才算结束。
元宵节后的第一项活动是在正月十六的“游百病”,在正月十六当天,当地的百姓们是不能在家里呆着的。
男人们会走上街头叫上三五好友一同打牌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女性则会聚集在阳光下面做些手工活,因为他们相信在当天出门可以让疾病都被留在家外面,这样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就不会染病了。
▲正月十六外出游百病的人们
但除了病之外,当地人认为还有一种十分可怕的病毒,这种病毒叫做“疳”,因此在正月必须将这种病毒驱赶出去,新的一年里才不会遇到灾祸。
正月二十三就是当地百姓的“燎疳日”,这天妇女们会在一大早起来,然后拿出黄纸剪成一个小娃娃的形状,之后将其贴在自家的水缸上,这便是代表了疳病毒的“疳娃娃”。
▲市集上的疳娃娃
之后他们会蒸好软黄米面馍馍,然后拿一些新蒸好的馍馍糊在各个门上,这叫做“糊雀儿眼睛”,是为了防止新的一年里有麻雀来糟蹋粮食。
吃过午饭后,家中的男性便要上山砍柴,他们主要会带回来一些蒿类植物,之后人们会将这些蒿类植物和一些谷物以及秸秆堆在院子里,用来做晚上的篝火燃料。
▲蒿类植物
当天晚上人们会做搅团来吃,据说这是为了将疳气在制作过程中搅走,在吃过搅团后人们会先进行祭灶仪式,之后便会聚集在院子里进行燎疳活动。
家长会将福字、春联、门神和疳娃娃一同取下,连同一些纸炮和一小撮食盐一同放在之前准备的柴禾堆上。
▲门神
然后将其点燃,在火苗蹿起之后,妇女们会把厨房中的擀面杖、筷子、锅盖等东西放在火上燎烤,以除去掉上面的病毒。
之后全家人会按照老幼次序从火堆上跳过,这个过程要反复三次,这是为了去掉身上的疳气,如果孩子太小不能自主跳跃的话,则可以由家长抱着他完成燎疳活动。
▲妈妈带着孩子跳过火堆
在等到柴禾快要烧尽的时候,家长会用铁锹铲起火焰的余烬,之后将其扬起,然后再根据其洒落在地面上的形状来判断新年的庄稼收成,这个动作在当地被称为“扬五谷花”。
此时地面上会剩下一些星星点点的火苗,大人和孩子们就会在院子里捡些土块,然后往上面蘸水或吐些唾沫,再用土块去粘火星。
之后他们会将这个土块使劲往外扔,嘴里还要喊着“扔蝎子喽,扔蝎子喽”,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将五毒全部赶出家门,这样新年里人们就不会被毒虫所伤了。
至此燎疳仪式才算告一段落,而甘肃当地的春节也随着春联和门神的付之一炬而正式结束,人们从次日开始便要投入到紧张的生产工作当中了。
▲庆阳地区美景
从甘肃庆阳地区的春节习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历史悠久的习俗,虽然其内容和我国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有较大差别。
但是其中显示出来的文化内涵,以及体现出的人们对于新年的期盼和所有人都是一致的,这也让这些习俗至今依然在当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不过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认知的进步,其中的部分习俗近年来也呈现出式微的趋势,这对于民俗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
但只要人们对于春节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不变,那么年味终究是不会消失的,习俗的变迁不过是历史的演绎,我们也不必为一些改变如此挂怀。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风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