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国以镇西将军钟会为主帅兴兵伐蜀,钟会命牙门将许仪在前修桥以便大军通过,但魏国大军过桥时,马蹄陷入桥中,显然,这桥的质量不太过关,主帅钟会为严明军纪,下令将牙门将许仪斩首。
有人为许仪求情,认为许仪虽然有罪,但不应处以极刑,因为许仪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为曹魏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许褚。
但钟会并未看在父辈功勋的面子上网开一面,许褚的儿子许仪就这样掉了脑袋。
钟会杀许仪时内心应该不会有太多波澜,因为许褚家族的权势完全来于曹操,如今距离高平陵之变已经过去了14年,这大魏的天下早就不姓曹了,对于世家大族出身,又在关键站队问题上选择正确的钟会来说,杀一个许仪与碾死一只蚂蚁没多大区别。
在钟会看来,许仪家族名声够大,但已经没什么权势了,借他人头一用来树立威信简直是再好不过。
在很多问题上,见一叶便可知秋,这件事足以证明,钟会还是没有弄明白一些关键问题,他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了。
此时的钟会年仅38岁,已经官至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如今又奉司马昭之命,率10万大军伐蜀,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履历,就算是司马昭本人跟他比起来也要显得逊色,从这个角度来看,日后钟会手握重兵后的反戈一击应该是十拿九稳,但为何最终结果完全相反呢?
钟会,或者说他所在的颍川钟家到底差在哪呢?
百年世家人的成就当然与个人努力息息相关,但更不能忽视历史的进程,钟会那开挂般的人生只有一小部分是拜他比较聪慧的头脑所赐,更大的原因在那个时代,那个世家大族的时代。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其父亲是曹魏集团重臣钟繇。
当初,光武帝刘秀靠豪族群体的支持建立东汉王朝,豪族这一群体也在东汉一朝稳步发展,待时间来到东汉末年,一些实力出众的豪族已经进化为更为恐怖的世家大族。
要想成为世家大族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是家族手中有大量财富,尤其是土地,这是家族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东汉官员经常为标榜自己一心为民而不领朝廷的俸禄,这些事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这些官员大多是地方世族子弟,哪一个家里不是富可敌国?朝廷那点俸禄对于他们来说九牛一毛都算不上,这样的事与特朗普把自己40万美元一年的总统年薪捐出去是一个道理,世家大族无一不是巨富,但巨富可不一定都是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地方权势巨大,这些家族内部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型独立王国,家族成员各司其职,管理着一定数量的佃户、佣人,甚至私人武装,形成半独立性质的家族经济体,且这些家族成员往往在地方权力系统中管理着重要部门,朝廷派来的地方长官必须与这些家族合作才能开展工作。
满足以上两点,可以称为“大豪族”,但想成为世家大族还得有一个重要的点,家族中必须有多人在朝廷的文官系统中任职,其中某些人还得是要职。
除这些外,世家大族一般还会标榜自己诗书传家,在某些领域研究深入,这些领域一定不是医学等具体技术领域,那些都是“奇淫技巧”,上不了台面,华佗就为自己明明是个小世族子弟却当了医生而羞愧,世家大族们经常用来标榜自己的学问无一不是务虚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经学,刘备的恩师卢植就是经学大师,后来大时代下的豪杰有一半都跟卢植学过经学。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称得上世家大族,当然,同样是世家大族也有高低之分,且在社会环境的变动也会深刻影响世家大族间实力的消长,而钟会所在的颍川钟家则是妥妥的顶级世族。
李嘉诚说影响房产价格的三要素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颍川钟氏能成为当时顶级世族也是这个道理,颍川离国都洛阳近,同样数量的田、地、钱、势,在国都的加持下效果将成倍放大。
日后大时代的弄潮儿大多有过洛阳、颍川生活经历,曹操如此,袁绍如此,甚至“野蛮人”董卓和“草根”刘备亦如此,这些天之骄子的经历足见颍川地区的排面,钟家是颍川的顶级世族,也就自动成为全国的顶级世族。
颍川世族的实力有多恐怖呢?日后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内部都有大量颍川人士身居要职,而又由于袁绍的根据地在远离颍川的河北,颍川世族在袁绍集团要不断受到河北世族的挑战,而曹操集团的根据地在河南,颍川就在其内部,所以颍川世族在曹魏集团的能量不但不受挑战,反而在不断增强。
被曹操极为看重的颍川世族成员首推荀彧,其次就是钟繇。
作为钟繇的幼子,钟会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
时之张良钟繇在曹操主政时就极为被倚重,曹操在前线与袁绍对峙时,钟繇负责在后方供应粮草,因战马、钱粮、兵器供应及时,曹操得以熬过了官渡之战最艰难的时期,事后曹操以萧何类比钟繇。
注意曹操对钟繇的定位,这与钟会的命运走向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是钟繇的幼子,钟会在朝堂之上的起点注定很高,20岁任秘书郎,22岁任尚书郎,24岁任中书侍郎,千万别瞧不起这几个职位,这些职位的共同特点是离最高权力近,而这样的职务也基本是世家大族,尤其是被帝王信任的顶级世家大族内部的“特供”,他传递的信息是三个字:自己人。
钟会的父亲钟繇曾被曹操比作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而钟会日后也被比作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钟会确实挺有能力这当然不假,但他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站队选得好。
颍川钟家的出身让钟会一上来就进入了曹魏集团的核心权力圈,但围绕核心权力的斗争往往是最激烈的,以高平陵之变为分界点,曹魏集团的最高权力发生了一次大转移,随着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做掉大将军曹爽,曹魏集团改了姓。
高平陵之变后,支持曹氏的势力仍不死心,或者说支持曹氏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借口,曹魏集团内部兴起了多个反司马氏势力,这些势力组织起了以淮南三叛为代表的多次反司马氏斗争。
在高平陵之变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钟会没有任何犹豫,坚决站队司马氏。
而钟会的“张良”美誉,也是在随司马氏平定淮南三叛的过程中获得的,毋丘俭起事时,钟会力劝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叛,自己也随大军出征,为司马师出谋划策。
司马师死后,钟会又坚决站队司马昭,帮助司马昭粉碎了魏帝曹髦趁局势未稳夺回权力的计划。
诸葛诞反叛时,钟会又随司马昭亲征,其提出的离间东吴将领与诸葛诞军之间关系的方案帮助司马昭大军高效剿灭了诸葛诞叛乱,此时的钟会也颇有几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之风。
但钟会和张良之间还有一点明显不同,张良是尝试过自己复国,但发现实际效果很差后才决定一心辅佐刘邦成就大业,而钟会在此前并没有遭遇过张良式的“社会毒打”,在看到自己的“神机妙算”一次次应验后,钟会眼中自己的形象是:出身高贵,文武双全。
他认为家族给他的积淀具备问鼎九武至尊的基础,同样,他也认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拥有夺取最高权力的能力。
钟会很聪明,且他的前半生太顺了,但对于要问鼎天下的人来说,过于顺利的人生往往意味着粉身碎骨,因为天下这个词太沉重了,没有经历过社会最沉重的毒打的人托不起它。
钟会自己认为,他颍川钟氏的能量不弱于河内司马氏,父亲钟繇给自己留下的政治遗产并不比司马懿给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留下的少,但事实证明,他太天真了。
韩信之问上文中提到,钟会的父亲钟繇曾被曹操比作萧何,而钟会本人则被世人比作张良,以汉初三杰类比是时人对治世能臣的最高赞誉,而颍川钟家父子一下就占了两个,单凭这一点就足够钟会骄傲,但汉初三杰是一个整体,萧何、张良、韩信各司其职,且得有一个刘邦坐镇中枢才能成就大业,钟会想成就的是刘邦的事业,光靠汉初三杰式的能力恐怕是不够的。
那么汉初三杰,是否有人可能升级为刘邦呢?
其实从刘邦对三人的态度就能找出答案,汉初三杰中唯一有可能成为刘邦的是韩信,因为他亲自领过兵,要夺取天下,最最重要的无疑还是掌控军队的能力,而这份能力,汉初三杰中只有韩信具备。
理论上韩信拥有取代刘邦的可能性,但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性也仅仅存在于理论上,因为这二者不止一次博弈过,在刘邦与韩信的博弈中,尤其是关于军队控制权的博弈中,韩信一次都没赢过刘邦,一次都没有。
刘邦曾两次夺了韩信兵权,第一次是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击败后偷偷前往韩信大营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强行调走了韩信的大量军队;第二次则是彻底击败项羽后,刘邦将韩信的齐王改为楚王,彻底将他调离自己的根据地,并收回了他的全部兵权。
韩信的军事实力明明强于刘邦,为何在对军队控制权这个问题上,韩信会如此容易地被刘邦拿捏呢?
因为军事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凭一个天才的将领带着一群未成体系的士兵可能会赢得一次战斗,运气好时也能赢得一次战役,但在军事框架没有搭建好的情况下,这样的军事组合断然无法打赢一场战争。
韩信军事实力是强,但是他未曾亲手组建一支军队,他的兵和将都是从刘邦处获得,他的后勤由刘邦和萧何负责,韩信没有亲手搭建一个战争系统,他是直接接管了刘邦的系统,他只负责最后一步:领兵打仗。
韩信的东征大军中,武将之首是与刘邦一同起事的曹参,妥妥的刘邦沛县老班底,韩信接手刘邦的这支军队中,像曹参一样是刘邦铁杆的绝对不止曹参一人。
在军中没有自己的核心班底,是韩信的致命缺陷,因为有这个短板,韩信在博弈中注定被刘邦拿捏。
钟会所面临的问题与当初韩信所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看起来韩信手握重兵,但真相是刘邦允许韩信手握重兵,表面上看钟会已经节制了魏国大多数兵马,但事实是司马昭允许钟会节制魏国大多数兵马。
钟会为什么会认为此时他手中的军队已经姓钟,恐怕有这样一个原因:曹魏集团的这支军队曾经也姓曹,但在高平陵之后,他们改姓司马了,既然可以改姓司马,为什么就不能改姓钟呢?
严格意义上说,这支从姓曹变为姓司马的军队,确实也能再次改姓,但这个过程绝不是靠钟会那种方式就能完成的。
钟会不能让军队改姓的根本原因其实不在钟会,而在他父亲钟繇。
关键问题在曹操时期,颍川钟氏与河内司马氏并无太大不同,且颍川钟氏的影响力还略强于河内司马氏,真正让二者关系发生改变是从曹丕时代开始的。
来分别看看钟繇和司马懿早期的经历吧:
钟繇举孝廉入仕,先任颍川功曹,而后任尚书郎、黄门侍郎,日后钟会也基本是负复制了父亲钟繇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几乎是世家子弟的“模版”,平平无奇。
钟繇在天下大乱后选择站队曹操,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确实看出了曹操是个英雄,但更可能的原因恐怕是同为颍川大世族的荀彧也站队了曹操。
曹操定都许昌与袁绍对峙时,为防止关中地区的韩遂、马腾抄其后路,命钟繇镇守关中,钟繇对于关中事务处置得当,且保障了曹操在前线与袁绍对峙期间的物资供应,曹操就是在这个时候称钟繇为萧何的。
钟繇镇关中时,也一度军政一把抓,但他亲自领兵的时间较短,且在这一过程中,钟繇所展现出的军事能力只能说比较好,与曹操这样的顶级军事人才相比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曹操击败袁绍彻底平定北方后,钟繇又回到了文官系统,并最终做到相国。
简单总结一下,钟繇作为顶级世族,虽然一直在曹操集团的权力核心,但钟繇单独领兵的时间不多,他的出将入相以是“入相”为主。
再来看一下司马懿,司马懿进入曹魏集团的时间比钟繇要晚,他的第一个职位是文学掾,此时曹操已经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后司马懿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府主簿(曹操为丞相)等官职。
从官职变化上就不难看出,司马懿虽然也凭借世族子弟的身份进入了曹操的核心权力圈,但是过程比钟繇要曲折,进步速度也没有钟繇那么快。
但司马懿的进步速度不及钟繇也不能怪司马懿,毕竟他最开始并不是河内司马氏的代表,代表河内司马氏的是他大哥司马朗。
司马朗在进入曹魏集团后历任成皋令、丞相府主簿、兖州刺史,兖州可是曹操的“龙兴之地”,把兖州刺史的位置交给司马朗,可见河北司马氏的权势并不比颍川钟氏差多少。
由于作为司马家代言人的司马朗壮年病逝,司马懿接过权杖,但在这一过程中,曹操最重要的“创业”阶段已经过去,看起来,失去了先机的司马懿以及他所代表的司马家只能论资排辈地屈居颍川钟氏之后了。
但福祸相依,正因为司马懿进入最高权力圈的时间较晚,他完美躲过了曹操的巅峰期,如果始终是曹操掌权,那么司马懿就算有机会掌兵,也会像钟繇一样,只是短期内领兵打仗,仗打完后还得回归文官系统中,想长时间领兵,那是不可能的。
曹操时代,最高兵权始终握在曹操本人手中,次一级是夏侯惇、曹仁等曹氏宗亲,再次一级才是各个世族子弟,即便如此,曹操对于让世族子弟掌兵依旧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世家大族要钱有钱,有权有权,要威望有威望,他们除了军队什么都有,如果再让他们与军队搞在一起,这大魏的江山分分钟改姓。
但随着曹家人能力的下滑,这种世族子弟留在文官系统里,兵权掌握在曹氏宗亲手中的模式开始崩溃。
战争可不管你制衡不制衡,让没能力的人领兵仗就是打不赢,尤其是诸葛亮开始连番北伐后,为了政权的整体利益,曹魏政权不得不启用确实有军事才能的司马懿。
司马懿在雍凉前线与诸葛亮对峙近10年,某种意义上讲,此时的司马懿与当初镇关中的钟繇有点类似,但钟繇镇关中时间短,且有能力出众的曹家人去制衡他,而司马懿坐镇雍凉的时间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又是军阵一把抓,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
颍川钟氏与河内司马氏在威望、生育、权势方面都没有劣势,唯一的劣势是与军队联系的密切程度。
战争密码战争是最暴烈的人类活动,军队是时刻要与生死打交道的最强暴力机构,其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行逻辑。
军队中的关系因为事关生死所以更为复杂,一个将军想在军队中建立绝对的权威,既得有拿的出手的战绩,让将士服你;还得做到赏罚分明,让立功之人真正拿好处,犯错之人受责罚,让将士们知道跟着你好好打仗的有好处,混日子的没未来;除此之外,还得与将士们在长期的同甘共苦中建立超越友谊和上下级关系的感情。
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让将士们为你舍生忘死,而要做到这三点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其他方面,颍川钟氏确实不弱于河内司马氏,但在军中威望这一方面,钟家相较于司马家还差得远。
回到文章开头,钟会杀许褚之子许仪这件事,如果钟会只想当司马昭的鹰犬,他如此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你钟会的身份就是给司马昭打仗的,所有有利于胜利的行动司马昭都会支持,将士们可能会不满,但不满也没关系,因为有司马昭的权势压着,他们不敢怎么样。
但如果钟会的最终目的是取代司马昭,那么他杀许仪就有大问题,因为许家在军中多年,战友亲朋无数,钟会杀这样的人立威足见其在潜意识里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钟家在军中威望本就薄弱,要想快点让这支部队改姓,最重要的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让将士们认为你钟会将军是自己人。
想让军中将士认为你是自己人,要立威信,但更要跟恩惠,对许仪这样的军中老人实在不应太过苛责,因为杀了许仪这样的人只会让将士们怕你,绝不会让将士们服你,敬你,而做不到这一点,又怎么保证将士们会为你钟会的政治理想而玩命?
钟会太聪明了,但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急功近利,越是聪明的人就越不容易与其他人共情,钟会视所有人为工具,其他人也自然不会为钟会抛头颅洒热血。
钟会太聪明了,他能在沙盘推演中轻易计算出理论上的力量对比,并以此得出所谓的最优解,却并不善于控制“人性”,这个关键变量。
颍川钟氏的顶级世家身份给了钟会顶级的欲望和顶级的傲慢,这份欲望和傲慢捧他入云端,但也推他坠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