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生活中,常听有人说“我们还没出五服呢”,意思是我们虽然远点,但还是一家人,还是亲人。这里的“五服”,就是五辈人,即同姓血缘五代以内关系人。
“五服”分上五服和下五服,即以自己为参照,直系血亲,向上是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向下是子、孙、曾孙、玄孙。上下合计是九代,即九族。
按《尔雅》的解释,九代为一族,即九族。不是九个族,就是一个族。一个族就是一个家,老太爷死了分家后就是一大家。朝代社会有“诛九族”的刑罚,就是有一个算一个,杀你全家。不杀已经嫁出去的女性及婆家人,也不杀娶进门媳妇的娘家人。
为啥五辈人叫“五服”呢?这是从丧礼来的,即丧服制度规定的。我们以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为依据,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五服”一直都是丧礼概念,没有变化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算,一直到晚清,两千多年,历朝历代,朝廷都有诏令全国统一实施的礼仪制度。比如大唐有《开元礼》,大宋有《政和礼》,大明有《会典》,大清有《通礼》等。
古法社会中,礼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动行为和精神心理的基本手段。从隋唐开始,中央实施“三省六部”制,礼部是六部之一。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现代人很难理解。因为现在的人没礼,也不讲礼。
《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都有单独的“五服”篇目和“丧仪”篇目。“五服”是什么意思?哪些人在“五服”之内?如何丧服服丧和居丧守制?都是有明文规定的,都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
就是说,一直到民国之前,在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五服”的意思都是确定性的,即丧礼“五服”,也就是五种丧服。网上所谓“亲兄弟为一服,叔伯兄弟为二服”以及“五代为一服,十代为二服”等等,肯定都是附会没有依据的。
需要注意的是,“五服”“三年丧”作为一种规制,成型于春秋后期,东汉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尚书》《周礼》中的“五服”地域概念等,是“五服”的词源意义,不作为“五服”的生活意义。
2、丧服“五服”的确定以血亲关系人为标准,五代以内有丧服,五代以外没有丧服,这就是“五服”代表五辈人的意义来由
按礼仪典籍文本《仪礼》的算法,丧服分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对应的居丧期限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
大体上讲,本家血亲人员适用斩衰和齐衰丧服。本家嫁出去的女性和本家娶进门的媳妇,适用功服,即大功和小功丧服。“外姓皆缌麻”,即外姓人员都是缌麻丧服。
丧服齐衰分四等,包括齐衰三年、齐衰杖期和齐衰不杖期一年、齐衰五月、齐衰三月。
子为父居丧,斩衰三年;孙为祖父居丧,齐衰杖期一年;曾孙为曾祖父居丧,齐衰五月;玄孙为高祖父居丧,齐衰三月。这就是生活语言中“五服”对应五代人的来源。
就是说高祖有服,玄孙有服,高祖玄孙之外无服。即高祖和玄孙为“五服”之内,之外为出了“五服”。
3、旁系血亲“五服”的算法
(1)本辈。同父为亲兄弟,同祖为叔伯兄弟,同曾祖为堂兄弟,同高祖为族兄弟。族兄弟以内的,为“五服”人员;族兄弟以外的,叫出了“五服”。
(2)父辈。父亲的亲兄弟为叔伯,父亲的叔伯兄弟为堂叔伯,父亲的堂兄弟为族叔伯。族叔伯以内的,为“五服”人员;族叔伯以外的,叫出了“五服”。
(3)祖辈。祖父的亲兄弟为叔祖父,祖父的叔伯兄弟为族叔祖父。族叔祖父以内的,为“五服”人员;族叔祖父以外的,叫出了“五服”。
(4)曾祖辈。曾祖父的亲兄弟为叔曾祖父。叔曾祖父有服,叔曾祖父以外的,叫出了“五服”。
(5)子辈。亲兄弟的儿子为侄,叔伯兄弟的儿子为堂侄,堂兄弟的儿子为族侄。族侄以内的,为“五服”人员;族侄以外的,叫出了“五服”。
(6)孙辈。亲兄弟的孙子为侄孙,叔伯兄弟的孙子为族侄孙。族侄孙以内的,为“五服”人员;族侄孙以外的,叫出了“五服”。
(7)曾孙辈。亲兄弟的曾孙为侄曾孙。侄曾孙有服,侄曾孙以外的,叫出了“五服”。
4、以《红楼梦》为例说明一下“五服”关系人
荣国府贾宝玉的父亲是家政,祖父是贾代善,曾祖父是贾源(荣国公)。宁国府贾珍的父亲是贾敬,祖父是贾代化,曾祖父是贾演(宁国公)。贾演和贾源的亲兄弟。
就是说,贾宝玉和贾珍同一个高祖父,是族兄弟,即平“五服”,还在“五服”以内。到贾兰和贾蓉就出了“五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