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住在二亿多年前的海底“龙宫”里?

撬开科学新世界 2024-12-25 16:02:36

生命在近40亿年的漫长时光中演奏着生生不息的交响乐。目前地球生命舞台上的主角是人类,而在距今2.52亿年到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地球由各种各样的“龙”统治着。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象征着权力和权威。古人把龙想象成生活在神秘大海中的动物,《西游记》中各位龙王都居住在海底龙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随着古生物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龙”的时代的确存在海底龙宫,而龙宫中的各位“龙王”则是吹响中生代生物复苏交响乐的号手。在安徽省合肥市下属的巢湖市,古生物学者就逐步叩开了一个2.48亿年前的“史前龙宫”的大门。

安徽巢湖化石产地岩层

大劫难之后的重建

一段乐谱有高音也有低音,一场交响乐有高潮段也有低缓段,生命的演化同样如此。在距今2.52亿年的二叠纪末,地球生命遭遇了最惨烈的一次大灭绝,90%以上的物种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有学者提出与盘古大陆形成造成地球大气环流、洋流系统改变有关;也有学者提出剧烈的火山喷发以及频繁酸雨导致的海水酸化、严重缺氧是大灭绝的元凶。但是地球生命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在40亿年前在恶劣环境中诞生,还在于在“危”中善于寻觅“机”,在遭遇重大打击后依然能够不断更新和复苏,最终以崭新的面貌再次繁荣。

爬行动物是这次大劫难的直接获益者,它们在三叠纪迅速辐射演化,逐渐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空间。陆地上有被公众熟知的恐龙以及鳄鱼、龟鳖、蜥蜴、蛇等,空中有翼龙,而大海中则有各种海龙类,包括鱼龙、蛇颈龙、鳍龙、沧龙等。从时间上看,这些“海中龙王”是爬行动物走向繁荣的先行者,它们在大灭绝后几百万年就开始了演化,而恐龙要在大灭绝之后二三千万年才出现。

和鲸的演化如出一辙,这些海龙也是从陆生爬行动物下海并不断进化而来的。它们是大劫难后生态系统重建的见证,也为古生物学家重建爬行动物演化树、为地质学家重建古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巢湖龙和短吻龙——佐证进化论

一个半世纪之前,达尔文的进化论伴随着《物种起源》这部巨著的问世而正式提出。根据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这种变化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但是这种变化不是突变,而是渐进式的,具体表现是在两个有进化关系、但是形态结构差异很大的物种之间,一定有中间的进化过渡环节物种。然而,在巢湖动物群系统研究之前,世界上一直没有找到鱼龙和其陆生祖先之间的过渡物种,这也是对进化论的挑战。然而伴随着巢湖龙——这位2亿多年前“龙宫”的统治者现身,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在巢湖龙发现之前,同时代爬行动物化石记录非常稀少。在20世纪70年代,以杨钟健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古生物学家曾在安徽巢湖地区发现一些化石碎片,由于完整性差,故而没有取得有价值的发现。从2005年起,我国古生物学者在巢湖地区连续开展工作,获得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标本,经过修复师精心修复,我们可以看清每个细节,从而获得了大量新的认识。

短腿巢湖龙

来自安徽地质博物馆的一件精美的巢湖龙化石让我们透过细节看清鱼龙进化的一个大趋势。它的头部呈立体保存,眼眶很大,但是和后期鱼龙相比却不够大;它有较长的吻部,但和后期鱼龙相比又不够长;嘴中还有清晰排列的小牙齿。它的躯干较长,背椎数超过40个;四肢呈现鱼鳍状,指节呈现圆点状,已经不能支撑身体在陆地行进。它的尾部很长,尾鳍还是单叶,上端有个凸起。上述身体特征都是为适应海洋生活环境进化而来的——大眼睛是为了在海中昏暗的光线中看清物体;长的吻部可以减少游动的阻力,方便捕食;尾部和四肢是游泳的动力,尾部的左右摆动使其获得向前的动力,鳍状四肢用来辅助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

另一块正在分娩的巢湖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珍贵的信息。和陆生爬行动物卵生的生殖方式不同,鱼龙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或胎生。关于其生殖过程的细节,以前认为鱼龙分娩时,幼体的尾部先出来,头部后出来,和鲸类一样。然而从这块难得的化石中,科学家发现母龙腹中的小龙头部朝向分娩口,也就说明巢湖龙幼体头部先出,尾部后出,这显示其原始性。

有没有比巢湖龙更显原始的海龙呢?在巢湖地区发现的柔婉短吻龙刚好把这个空白填补了。鱼龙从陆地到海洋,其进化的趋势是吻部和躯干变长,眼部变大、背椎数增加,四肢变成鱼鳍状。和巢湖龙相比,柔婉短吻龙的背椎数更少,前肢还没有完全呈现鳍状,上臂和前臂之间还有个夹角,其游动的样子和今天的海狮类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它的名字所描述的,它的吻部很短,这显然并不是一种完全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说明它们处于爬行动物刚刚下海的阶段。

正在分娩的鱼龙

此外,和后期的鱼龙相比,巢湖龙和短吻龙的个体较小,只有几十厘米,而后期的鱼龙体长可达十几米,这也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特别是随着环境的转好,个体有变大的趋势。

总之,巢湖龙和短吻龙的承接过渡意义很大。从时代上它们承接了二叠纪末大灭绝,是目前发现的中生代最早的爬行动物类群。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具有原始的特点,代表着刚刚下水的阶段。正是这种承接性和过渡性,使得它们成为印证进化论的关键化石证据。

柔婉短吻龙

一组来自远古海洋的镜头

假设你有一台能够穿越时光隧道的摄像机,当你把镜头对准2.48亿年前的巢湖地区,你会获得怎样的画面呢?

那时的巢湖地区还没有今天这个呈V字型的淡水湖以及周围的山川和村落,相反这里是一片平静的浅海。当时的海陆分布与今天完全不同,所有大陆连成一个整体,我国则处于这个联合大陆的边缘地带,濒临特提斯洋和泛大洋。虽然此时陆地上处于大劫难后死气沉沉的氛围中,但是巢湖地区的海中则是一片繁盛的景象。

看着摄像机中记录的影像,你似乎有些惊奇:那里的海中怎么有“海狮”和“海豚”呢?当你仔细看,所谓的“海狮”其实是一种原始的爬行动物,它们没有长长的嘴,前肢也呈现弯折,这就是柔婉短吻龙;所谓的“海豚”其实是巢湖龙,它们和海豚的一大区别就是游动时尾部左右摆动,而不是上下摆动。突然,你会尖叫:“巢湖龙生幼崽了!”只见一只小巢湖龙的头部慢慢伸出母体,这和后期进步的鱼龙与鲸类完全不同——它们生殖时幼体先出来的是尾部。

龟山巢湖龙

巢县巢湖龙

安琪虾

亚洲磷齿鱼

当然,在这个海底龙宫中,你还会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鱼类和虾类,如嘴里布满小尖牙、样子十分凶猛的龙鱼以及壳体呈三角形的安琪虾。它们分别占据了不同的海洋生态位,和各种“龙”一起组成了完整的食物链条。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海底会受到陆地淡水注入的影响,也会受到地震的侵袭,形成一些海底浊流。浊流会将一些生命,包括正在分娩的巢湖龙迅速掩埋,留下精美的化石。此外,海底还经常出现缺氧的状态,这也是无形的杀手,但是却为化石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更大的灾难还源自地球板块运动和海陆变迁。在三叠纪晚期发生的印支构造运动使得我国很多地区抬升成陆地,海洋环境彻底结束,很多的海底龙宫,如安徽巢湖、贵州兴义、贵州关岭、湖北远安等都遭受灭顶之灾,形成了今天一个个化石宝库。

虽然这些远古海洋中的“龙王”没能像鳄鱼、龟鳖类代代繁衍至今,

甚至没有完整见证恐龙的兴衰,

但是它们曾经在生命萧条的时期奏响了复苏的第一乐章,

拉开了爬行动物时代的大幕,

并在生命演化的画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江大勇 北京大学

刘 丹 中国地质博物馆

来源:地球杂志

原标题:龙出巢湖 生命交响——巢湖龙及其二亿多年前的海底“龙宫”

编辑:cc

0 阅读:17
撬开科学新世界

撬开科学新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