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已经72岁的毛主席再次登上井冈山。

宝宝聊过去 2024-08-13 16:40:38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重上井冈山》词,是毛主席在喜悦的心情时写岀的,上半阕写的是在重上井冈山时的所见所闻。

下半阕写的是面对井冈山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繁荣景象,联想起当年的勇气和豪情,並总结了那句鼓励着无数人,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名言:“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已经72岁的毛主席再次登上井冈山。这一举动不仅是因为他对井冈山的深厚感情,更是因为当时国内的复杂局势,让他不得不重返井冈山这个革命的摇篮和革命圣地。

那么,当时国内正在经历什么让毛主席不得不重返井冈山呢?面对重重危机,中国前进的道路又在哪里呢?

1965年,正值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政治上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国际上中苏关系紧张,这一切都让毛主席深感忧虑。

某日,毛主席突然对工作人员说:我老了,经常梦见井冈山很想去看看,这句话不仅透露了他对革命岁月的怀念,更显示了他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忧虑,于是,在5月21日毛主席一行人乘坐火车专列前往井冈山。

这次出行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毛主席心中藏着深深的忧虑,他希望在井冈山这片曾经激发他无限革命斗志的土地上,寻找到解决当下困境的灵感和力量。

这次重返井冈山,毛主席不仅是为了追忆过去,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中国寻找新的前进道路。他的这次行动至今仍令人深思,面对当时的重重危机,中国如何继续前行,毛主席心中早已开始酝酿新的思考和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全国各大地区实施了土地改革运动,初期这一运动带来了农业生产的显著提升,农民们欢欣鼓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改革的弊端逐渐显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开始推行合作化运动,试图通过集体化的方式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然而,当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合作化的进程并不顺利,许多地方的农民,对这一新政策感到困惑和不满,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经济一度出现严重下滑,为了克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遭遇的严重困难,党内的重要领导人纷纷探索新的发展路线。从七千人大会到整风运动,各种意见和方案不断涌现。然而,党内一线的分歧也日益加剧,不同观点的碰撞让毛主席倍感压力,尤其是一些官僚主义者的抵制和反对,使他感到无比的困扰,部分官僚主义者甚至开始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起挑战,试图破坏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这无疑让毛主席感到惊恐和担忧,他深知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正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正因为看到了当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隐患,毛主席决定重返井冈山,这不仅是为了重温革命岁月,更是希望在这片曾经点燃革命希望的土地上,寻找到解决当前困局的灵感和方向。他回到了这片红色的沃土——井冈山,重新思考中国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这片孕育了无数革命理想的土地上,毛主席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和反思。

当时毛主席在和江西省、湖南省领导同志的谈话中说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

这一番话,深刻揭示了他对中国独立自主道路的坚持和信念。

离开井冈山时,毛主席还特别嘱咐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能丟。他始终心系人民,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革命初心。

毛主席一生心系人民,他的这番话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的未来道路应如何走,我们应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独立自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0 阅读:0

宝宝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