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这一辈子,最放不下的东西,其实就两个字,钱和情。”
生活中,有不少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只想攒钱。
结果呢?抠抠搜搜一辈子,身体却没保住。
人照一面镜,生活照见未来;你如何对待生活,生活就如何回应你。
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有钱用,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
节俭过度,终是伤身
《格言联壁》中云:“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勤俭节约,是老祖宗留下的美德。
但若走了极端,节俭变了味,日子也就过得别扭了。
能省的都省,能忍的都忍,一顿饭凑合着吃,一身衣反复穿,病痛拖着不治,只为那一点积蓄。
身体不是铁打的,经年累月地亏待,最终反噬的,是自己。
隔壁老先生今年六十五岁,是个一辈子节俭惯了的退休工人。
年轻时家里条件艰苦,哪怕是买双袜子都要斟酌半天。
久而久之,他养成了“能不花就不花”的习惯。
三年前,老张开始觉得牙齿松动,吃饭时偶尔疼痛。
他本想去医院看看,但听说种牙要花几千块,便想着先扛一扛,忍一忍就过去了。
为了省钱,他改吃软饭,靠止疼片维持。
一年后,情况恶化,牙齿开始大量脱落,脸也时常肿胀。
这时他不得不去医院,医生却告诉他。
因为拖得太久,牙床萎缩严重,普通种植已经无法操作,必须做复杂手术加骨粉填充,花费翻了几倍。
最终,老张不仅受了一年的罪,还花了比原先多几倍的钱。
老话说得好:“过犹不及。”
人生短暂,健康最贵。
节俭,是美德;而过度节俭,则是负担。
有些该花的钱,越拖越贵,越省越亏。
你舍不得吃,疾病就找上门;你舍不得穿,寒湿就进骨髓。
到头来,省下的钱,还不够看病花的。
正如莫言在《蛙》中所说:“钱,攒着不花是纸,花了才是幸福。”
年纪大了,更要学会为自己花钱,吃得健康,穿得得体,住得舒心。
要知道,人不是靠省下几口饭,就能对抗命运的。
丢掉穷习惯,活出富人生
古人言:人穷穷一时,心穷穷一世。
有些人天天喊穷,手里却攒着几十年前的塑料袋,舍不得丢;
有些人明明有退休金,却舍不得吃好一点,穿新一点。
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穷命”,而是“穷习惯”。
作家林舟曾是个典型的“月光族”。
他总爱把钱花在看似风光的表象上,比如应酬、名牌、装潢,生活虽然热闹,却总是囊中羞涩。
直到一次突如其来的生病,让他在医院的长椅上醒悟:
真正能让生活变好的,从不是那些表面的繁华。
康复后,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支出,把钱花在读书、进修和健康上。
他买了课程学习写作,定期健身锻炼体能,不再追求攀比,而是积蓄内力。
几年后,他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反响热烈,逐渐成为备受欢迎的专栏作家,生活也越来越安稳从容。
很认同一句话:
“会花钱的人,都懂得投资自己,把钱花在最能产生新价值的地方。”
有人习惯了将就,不敢改善生活;习惯了低标准,不愿为自己多花一分;习惯了压抑,把人生活成了清单,却没有温度。
久而久之,心气耗尽,眼中无光。
其实,钱不是花出去就没了,而是看你把它投向哪里。
浪费在虚荣上,只是昙花一现;用在成长上,却能在时间里开出长久的花。
改变习惯,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方式。
人生下半场,把“穷习惯”扔掉,把生活的质量捡回来。
能舍之人,才能获得
作家辉姑娘在书中写道:“你对这个世界不贪婪,世界自然不会对你太吝啬。”
都说,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舍不得生活,生活自然也不眷顾你。
唯有敢于取悦自己那一刻起,你的人生才真正翻篇。
蔡澜一生潇洒,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不是他有多少财富,而是他如何花钱、如何享受。
他常说,钱存在银行是数字,花在自己身上才是实在。
他不追求奢侈名利,却热衷美食美景,常年穿梭世界各地,只为尝一口地道风味,看一场值得一生回味的落日。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派,觉得那不过是老年人的“任性”,可他偏偏把这种生活方式当作对自己的奖赏。
他说:“人活一世,最怕苛待了自己。”
在他看来,吃吃喝喝不是堕落,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敬重,一种温柔待己的方式。
他还笑言,将来墓碑上只写一句话:“这人终于不用再吃吃喝喝了。”
刘震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吃喝玩乐,并不等于虚度光阴;吃苦耐劳,也不等于意义非凡;只要你想去做,任何事情都会被你赋予意义。”
日子不是省出来的,是过出来的。
舍,是为了更好的得;放,是为了走得更远。
舍得吃,才有健康;舍得穿,才有体面;舍得花,才有舒心。
别再抠抠搜搜,把每一天都过成账本;也别省掉了热爱,把自己活成一个“过日子的工具人”。
做人,不要太苦自己,活得舒坦,才叫活着。
▽
很喜欢一句话: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人生得意须尽欢,短暂的是金钱,长久的是生活。
你不宠自己,没人替你心疼;你不让自己过得好,连身体都会替你反抗。
人这一辈子,该省省、该花花,舍得为自己花钱,舍得吃点好的,才是福气。
最大的底气,就是敢为自己花钱,敢把生活过成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