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加强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活动顺利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雷朝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平台负责人高德利,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等出席活动。活动由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主持。
“加强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现场
李家俊在致辞中表示,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应切实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责任,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优化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李家俊指出,推动高校有组织科技创新,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需要,更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李家俊要求,一是要明确有组织科研的战略方向,二是要完善有组织科研的创新体系,三是要加快构建与有组织科研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共同构建健康良好的科研评价体系,强化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健全科学分类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李家俊致辞
宫辉在致辞中表示,加强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赋能自身高质量发展、争创一流的重要支撑。宫辉指出,当前,数字化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正全面融入人类生产生活各领域全过程,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如何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等皆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宫辉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碰撞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贡献更多专业方案和集体智慧。
宫辉致辞
雷朝滋以“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围绕“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供给侧应提供怎样的科技供给、高校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的需求表现”等方面提出了当下高校科技创新应当思考的问题,并从产学研协同角度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同题共答、市场检验长效合作机制,抓实抓牢科技成果本身”等破解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增强高校组织科研的具体举措,号召校企携手开辟发展科技创新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雷朝滋作报告
高德利以“非常规能矿开发与能源转型发展”为题作报告。他在报告中从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为引入,介绍了能源资源、能源消费、能源转型的类型区别,围绕工厂化高效开发模式——山区页岩气开发、煤气层开发、深部煤矿开发、地下气化技术、钻采技术,非常规技术创新——定向钻井技术、井下电加热转化等,阐述了以问题导向促推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及实际工作过程。他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希望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持续创新驱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高德利作报告
山东大学副校长易凡以“强化有组织科研,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题作报告。他在报告中从“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学校和企业‘双向奔赴’、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创建非线性期望理论学派,服务国家急需、突破碳化硅卡脖子技术,强化关键技术突破、支撑国家重大工程”等方面介绍了学校躬身科技创新、推动产教融合的办法举措及成效。易凡表示,学校将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学术兴校和人才强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国家及区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易凡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黄忠德以“做有组织科研,提升科技创新质量”为题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聚焦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推动多学科交叉、促进科学家与工程师群体协同攻关,强调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统筹布局和原始创新”等强基础的重要性,阐释了构筑“大科学装置群、重大创新型国家实验室”等建平台的关键性,分析了“构建创新联合体、将各创新主体有机连接、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及创新要素有机组合”等促协同的系统性,以及“强化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等建机制的必要性。
黄忠德作报告
燕山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严书亭以“标志性科研成果组织培育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在报告中结合高校科研管理、高校标志性成果组织培育、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特点、科研管理组织培育工作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建设完整科研管理组织架构、建立统筹协作的专项工作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坚持需求导向的发展布局、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放包容的改革方向”等办法举措。
严书亭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