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妻子郁郁而终,6子女恨之入骨,独活93岁,原配子女无一送终

兔酱漫娱呀 2024-12-17 01:05:16

文/编辑:兔酱漫娱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9年11月,一位老人躺在病榻上,生命在倒计时。

他曾是国家的骄傲,是“中国桥梁之父”,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然而,这位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老人,此刻却形单影只,他的六个子女均未出现在他的病床前。

弥留之际,他忍不住放声痛哭:“这都是我的报应啊!”这声悲怆的呼喊,那么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师背后究竟有着怎么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童年与桥梁的不解之缘

茅以升出生于1896年,他的家乡是江苏镇江,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他的祖父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知识分子,曾创办《南洋官报》,在当地享有盛誉。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茅以升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为了增强记忆力,他常常独自一人跑到江边背诵古诗文,周围喧嚣的人群和来往的船只都无法干扰他,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专注力。

十岁那年,一个端午节,家乡举办龙舟比赛,人们聚集在文德桥上观看,热闹非凡。

然而,由于桥梁不堪重负,最终发生了坍塌事故,许多人不幸落水身亡。

这场意外给年幼的茅以升留下了深刻的童年阴影,也让他对桥梁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造出坚固耐用的桥梁,不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从此以后,他对桥梁的兴趣日益浓厚,每当看到桥梁,无论大小,他都会驻足观察,研究其结构和特点,仿佛要将桥梁的秘密尽数探寻。

他会将看到的桥梁画下来,并记录下,他还收集有关桥梁的书籍和文章,孜孜不倦地学习桥梁相关的知识。

包办婚姻与早年幸福生活

十七岁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茅以升与戴传蕙订婚。

戴传蕙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与茅以升的家庭背景十分匹配。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这对年轻人在婚后却展现出难得的默契和恩爱。不久之后,戴传蕙怀孕,茅以升对她关怀备至,呵护有加。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婚姻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长子茅于越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喜悦。然而,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离别。

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茅以升决定前往美国留学深造,留下妻子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

这段时间,戴传蕙展现出非凡的坚韧和贤惠。

她不仅将家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让茅以升在国外能够安心学习,不必为家事分心。

在书信往来中,她总是报喜不报忧,让丈夫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尽管远隔重洋,但这对夫妻的感情却日益加深,彼此之间的思念和牵挂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柱。

几年后,茅以升学成归国,带着博士学位和满腔报国热情回到了祖国。

此时的茅于越已经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活泼可爱的孩童,虽然他对父亲的记忆还停留在照片中,但父子之间的血脉亲情却让他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茅以升努力弥补这些年来对妻儿的亏欠,只要有空,他就会陪伴在他们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无论到哪里工作,他都会带着家人一起,不让分离再次成为家庭的遗憾。

由于茅以升工作的特殊性,戴传蕙不得不跟随丈夫四处奔波,几十年间搬家多达三十多次。每一次搬家都意味着繁琐的打包和整理,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

然而,戴传蕙从不抱怨,她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她看来,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无论在哪里都是幸福的。

这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丈夫的默默支持,让茅以升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也让他们的家庭成为了外人眼中的模范。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戴传蕙又陆续为茅以升生下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组成了一个热闹而温馨的大家庭。

为了让茅以升能够专注于工作,戴传蕙不仅承担了教育子女和处理家务的重任,还主动担任了茅以升的秘书,帮助他处理各种文书工作。

她的付出和牺牲,为茅以升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幸福时光。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即将把这个幸福的家庭推向深渊。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与戴传蕙的病痛

1933年,茅以升接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这座桥梁的建成,将连接浙赣铁路和沪杭铁路,对于中国的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钱塘江水流湍急,潮汐变化莫测,江底泥沙淤积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建造桥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民间甚至流传着“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说法,可见其难度之大。

面对重重困难,茅以升没有退缩,他迎难而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勘测和设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施工方法,解决了钱塘江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环境带来的挑战。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事必躬亲,经常在工地上待上十天半个月,甚至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茅以升的忘我工作,让戴传蕙既心疼又担忧。她深知丈夫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她更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飞机频繁轰炸,钱塘江大桥也成为了攻击目标。

戴传蕙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丈夫遭遇不测。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加上频繁的搬迁和照顾家庭的辛劳,让戴传蕙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她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甚至出现幻觉。

茅以升心疼妻子,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照顾,他将戴传蕙送回老家,由子女陪伴,而他自己则独自一人前往上海继续工作。

婚内出轨与家庭破裂

在上海,茅以升遇到了权桂云,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权桂云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桥梁大师仰慕已久,而茅以升也在这位年轻女子身上找到了慰藉和激情。

或许是长期远离家庭的孤独,或许是中年危机的情感空虚,又或许仅仅是一时冲动,茅以升陷入了这段婚外情。

他为权桂云安排了住所,过起了双重生活。不久之后,权桂云为茅以升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茅玉麟。

这段秘密的关系,在1950年的“忠厚老实运动”中被曝光。当时,组织要求所有人交代自己的历史问题,不得隐瞒。

在巨大的压力下,茅以升向戴传蕙坦白了一切。这个消息对于戴传蕙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她强忍着内心的痛苦,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选择了原谅。

然而,原谅并不代表遗忘,这段感情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从此以后,她和茅以升之间形同陌路。

曾经的恩爱甜蜜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疏离。戴传蕙的抑郁症也日益加重,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

远在瑞士的长子茅于越得知父亲的婚外情后,对父亲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小到大,他目睹了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和牺牲,对父亲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他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更无法原谅他对母亲造成的伤害。他与父亲的关系变得异常冷漠,父子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1968年,饱受病痛折磨的戴传蕙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她的离世,让子女们更加怨恨父亲,他们将母亲的死归咎于父亲的背叛,认为是父亲的婚外情导致了母亲的抑郁和最终的离世。

在他们心中,父亲的形象彻底崩塌,曾经的敬爱和依赖变成了深深的怨恨和不解。

权桂云的悲剧与茅以升的晚景:

戴传蕙去世后不久,茅以升不顾子女们的强烈反对,将权桂云和女儿茅玉麟接回了家中。

他希望能够给权桂云和茅玉麟一个完整的家,也希望能够弥合与子女们之间的裂痕。

然而,他的举动却适得其反,进一步激化了与子女们的矛盾。

茅于越联合其他兄弟姐妹,对父亲施加压力,甚至表示如果父亲坚持将权桂云带回家,他们将与父亲断绝关系。

面对子女们的坚决反对,茅以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深爱着权桂云和茅玉麟,不愿让他们再次流离失所,但他也不想失去与其他子女的联系。

最终,他选择了妥协,将权桂云母女安置在外面居住。

然而,这种妥协并没有带来家庭的和谐,反而让权桂云陷入了更加尴尬和痛苦的境地。

她夹在茅以升和他的子女之间,承受着来自两方的压力,她渴望被接纳,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但她最终未能等到这一天。

长期的压抑和精神折磨,让权桂云也患上了抑郁症。1975年,年仅50岁的权桂云离开了人世,她的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夜空,短暂而悲凉。

权桂云的离世,对茅以升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和选择。

他渴望得到子女们的原谅,渴望与他们重归于好,但他却始终没有等到这一天。

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孤独和寂寞,曾经的辉煌和荣耀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1989年,茅以升病危,躺在病床上,他期盼着子女们能够来看他一眼,哪怕只是一眼,也足以让他感到安慰。

然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除了小女儿茅玉麟,其他子女都没有出现。

茅玉麟不忍心看到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她模仿大哥茅于越的笔迹和语气,给父亲写了一封谅解信。

信中,她代表兄弟姐妹们表达了对父亲的谅解和祝福,让茅以升在弥留之际感受到了一丝慰藉。

读着这封信,茅以升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茅以升的一生,是辉煌与遗憾交织的一生。他在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在感情生活中,他却迷失了方向,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最终导致家庭破裂,晚景凄凉。

茅以升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的迷茫和冲突。

他的故事也警示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不能以牺牲家庭和感情为代价来换取事业的成功。

0 阅读:0

兔酱漫娱呀

简介:小时候,只要有人盯着我我就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