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下来,回顾2022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业绩表现,惨不忍睹的描述似乎也并不夸张,并且十分贴切、符合真实现状。
近期,知名市场调研机构CINNOResearch公布了最新的报告数据。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2047万台,一如既往延续持续下降的趋势,降幅达到21.7%。单月销量降幅如此显著,充分印证尽管已临近年末,但中国手机市场并未因此而结束此前的颓势实现回暖。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2月以来,已连续第十个月同比负增长,颓势仍在继续。
覆巢之下无完卵,整体市场表现的持续低迷不可避免殃及池鱼,销量疲软的行业大环境下,手机厂商们在2022年的境遇如履薄冰。
根据另一份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本土市场第一梯队的五大品牌除小米之外均无一例外出现不同程度的环比负增长。
具体方面,苹果虽然以市场份额占比23.6%的成绩位列第一,销量也达到530.1万,一骑绝尘领先于其他手机品牌,但月销量环比暴跌却高达-16.5%;除此之外,荣耀、OPPO、vivo均未能幸免,月销量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本土品牌中以vivo颓势最为显著,环比降幅达11.3%,成为该月销量环比降幅最大的国产手机品牌。唯一例外实现逆境增长的仅小米一家,创下市场份额15.1%、销量340万台,以及环比34.6%的正向增长,成为同时期份额、销量仅次于苹果的中国市场第二大厂商。
两份数据虽来自两家调研机构,但整体却十分吻合2022年中国手机市场的真实现状。充分表明并印证,2022年几乎一年的周期内,行业低迷、需求疲软以及市场不景气已然是不争的事实。数据表明,实际上自从2月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销量已连续十个月同比负增长,1-11月累计销量2.37亿部,同比下降18.8%,持续低迷的市场业绩,显然远远低于各大手机厂商的预期。
手机市场的寒冬凛冽,迫使手机厂商不得不为减少库存、提振市场采取更加激进的促销策略。
双十一大促,各大手机厂商集体开启疯狂降价大促销模式,安卓阵营以国产手机为主的本土品牌纷纷发起超大力度的降价促销,部分高端旗舰手机动辄上千元的大幅降价。包括一向不屑于以低价换销量的苹果也不再沉默,将iPhone 14系列在天猫平台发起首次降价,降幅高达550元,价格稳如老狗的苹果都变得如此激进,其他厂商对于降价当然也就更加的拼狠了。不过在短期内的大幅降价,却并不足以扭转一年以来整体市场长期疲软的窘境。
手机市场再现暴跌,只有一个品牌例外,仅一个月的单月销量,五大头部品牌除小米之外其余四家全部下滑,唯独小米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
小米在逆境下的正向增长,和自身品牌的产品和模式息息相关。明显区别于其他传统手机厂商,小米一向强调自身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创立初期,小米以“价格屠夫”“互联网跨界”的身份和模式杀入智能手机行业,刺破行业底价的1999元极致性价比以及根据国人需求深度优化定制的MIUI系统,成为小米初期在百家争鸣的中国市场迅速崛起的一把利刃。几年的野蛮增长后,小米逐渐进入瓶颈期,早期的优势逐渐转变为颓势,一向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的MIUI也由于过多追求功能多样化,而越发被吐槽太过臃肿,长板变短板。
此后一段时间,小米进入问题频发的迷茫阶段,太过激进的追求向上冲刺高端市场却由于自身产品、品牌在竞争力以及溢价能力的不足,反而遭到反噬,陷入“高端冲不上、中低端丢不下”的尴尬处境。
2022年年底至今,小米被曝开启大规模裁员,消息称小米此次裁员或涉及6000人,尽管小米回应称,年底裁员确有其事,但实际上裁员规模并没有这么大。但不可否认,小米的2022年并不好过,营收持续下滑、利润大打折扣,被雷军寄予厚望的造车业务仍然处于大把持续的烧钱阶段,在经历三年的高端化战略后,小米主营手机业务仍然承压,不得不独当一面。
尤其在整个市场全面萎缩大背景下,小米不得不沉下心、下狠手,方才能有机会获取一线生机,小米也确实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在系统层面,小米开始沉下心来做优化和“减法”,为彻底摆脱被诟病已久“臃肿”的老毛病,小米针对MIUI开展“剃刀计划”,从安卓系统内核、压缩系统固件、减少预装软件以及结合架构进行调度机制等多方面入手,针对MIUI 14进行全方位大刀阔斧的深度优化。经过优化后的MIUI 14系列在系统稳定性、流畅性以及用户反馈口碑等方面获得了出色的表现。由内到外从产品角度出发的小米,似乎在经过短暂的迷茫阶段后终于开始重回正轨。
与此同时,小米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相较于其他国产手机也占据显著优势。根据财报信息显示,2022年三季度小米公司在海外营收占比50.5%,超过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机出货在海外市场。相较于长期以来,大部分国产手机过度依赖本土市场却在海外市场相对薄弱的境遇,小米显然截然不同,并未太过依赖于国内市场,对于海外市场同样十分重视。
当然也不可否认,小米在短期内的业绩增长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整体市场的低迷以及同行们的衬托,其他厂商的表现不佳更加衬托出小米的强势。
产品战略方面,小米和Redmi分道扬镳的双品牌策略显然为其商业利益最大化,实现了显著效果。小米全力冲刺高端市场,Redmi专攻高性价比为主的中低端市场,双品牌策略下促进了小米产品线丰富多元化。Redmi以“价格屠夫”的身份扮演着小米早期的角色,以高配低价的产品理念进一步深耕线上渠道;小米则没有了顾虑,得以轻装上阵全力拓展高端市场。
当然,小米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但冲刺高端市场在未来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手机业务方面,小米显然还缺乏比肩华为、苹果的品牌号召力以及溢价能力,品牌溢价无法赋予产品更高的赋能价值。技术层面,一向以“互联网企业”自居的小米,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软件生态优势打造出更牢固的生态闭环,相较于苹果的iOS、华为的鸿蒙,仍然显得竞争力和后劲不足,无法更好地形成用户、产品和品牌之间的黏性。
宏观角度看来,在整个市场全面萎缩大背景下,主流第一梯队的各大品牌集体销量下滑,小米却成为唯一例外实现正向增长的品牌,也给其他厂商带来了一些启示。
尽管行业和市场等外界不可抗因素无法排除,但技术、产品以及企业的理念和策略都能够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手机厂商没有捷径可走,相较于一窝蜂的涨价,急功近利的卷向高端市场,国产手机现阶段更需要做的工作是注重长期创新研发和技术积累,以技术赋予产品更强的产品竞争力和产品差异化优势,才是行业寒冬下破局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