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将军,却回归故土当了农民,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牵牛织女两相望 2025-02-05 09:52:35

大家知道,当年很多人跟随教员搞革命,就是为了普通大众的解放,而不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例子很多,当年李先念的警卫员在全国解放后想回归故里,李先念挽留他,让他在武汉公安局担任领导职务,可是他婉拒了首长的好意,回到了故乡荆州老家的农村务农。

而在开国将军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甘祖昌就是典范。

他老家是江西莲花农村人,从小生活困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埋下了对旧社会仇恨的种子,立誓要打倒它,他很幸运,跟对了人,找对了组织,就是在井冈山,他第一次见到了教员,在教员的耳濡目染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一个具有朴素的无产者跃升到了有觉悟的革命者。

俗话说的得好,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见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因为工作表现不错,他被上级指派管理这方面的工作,专门负责后勤补给,监督弹药武器生产线,掌控采购,进出货物等,只是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牢记当年教员对他的教导,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把自己的工作搞好,从普通一兵到开国将军,官至大军区后勤部长,正军级。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多次向上级提出回家务农,因为多年战争,自己的身体受损,不能支撑繁重的工作,他要把位置让给其他人,开始上级不同意,就算是他不能工作也是开国功勋,国家也要把他养着,可是他不愿意白吃国家的,还想为国做点贡献,最后没有办法,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有个条件,他的工资待遇不变,还是正军级。

按理说,就算回到家乡,这每月三百三十多元工资在那个时代足够一大家人的开销了,,可是他这期间他的生活并不富裕,那他这么多钱干什么去了?原来他回家乡几十年,这些钱大多数他为支援家乡建设,帮助乡亲们救急解难贡献了他工资总额的一大半以上。

由此可见,他荣归故里并非单纯为了颐养天年,而是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立志要引领乡亲们走出贫困,共赴自力更生的光辉道路,誓不让家乡成为国家的负担。凭借着在部队后勤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项大胆而富有远见的计划。他深知家乡土质贫瘠,但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借鉴部队南泥湾大生产的经验,决心以此为鉴,书写家乡的新篇章。他主张深挖土壤,以水滋养贫瘠之地。在他的构想中,挖掘深坑,让珍贵的水分得以渗透至泥底,犹如为大地注入生命之源,即便烈日炎炎,亦能确保土壤保持湿润,不为干旱所困。随后,他精心规划,将表层六寸沃土轻轻剥离,细心呵护,以待来日重用。紧接着,他又指挥乡亲继续深挖一尺,仿佛在为大地开辟新的生命通道。最终,再将那表层土重新覆盖其上,如同为希望的种子披上了一层温暖的被褥。村民们听他娓娓道来,句句掷地有声,无不心生敬佩,纷纷响应号召,投身于这场改变命运的伟大实践中。在他的带领下,一片片荒地逐渐焕发生机,庄稼茁壮成长,预示着丰收的希望正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悄然绽放。

经过甘祖昌带头的勤奋努力,一些荒山慢慢被锄平,种上了新庄稼。

在治田这片广袤而古老的领域里,甘祖昌犹如一位匠心独运的农耕艺术家,拥有着一套独树一帜的技艺与方法。彼时,在老家背村那片约莫一千四百亩的田畴,宛如一块沉睡的土地,其中六百余亩冬季水田更是常年浸润在水中,却只能无奈地产出区区两百多斤的粮食,仿佛是大自然对勤劳者的无声嘲讽。这贫瘠的产量,使得整个大队不得不依赖国家的返销粮,生活如同徘徊在温饱线上的脆弱舞者。然而,甘祖昌的心中却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他不愿让这片土地继续沉沦。他深入田间地头,亲自考察了六十多块冬季水田的土壤质地,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每一粒泥土对话。忽地,一个灵感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那是他在城里挖下水道排污时积累的经验。他迫不及待地召集起村干部,一场关于改良冬季水田的智慧碰撞在简陋的会议室里悄然上演。生产大队的队长,这位同样心系乡土的汉子,听完甘祖昌那富有创意的排水方案后,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毫不犹豫地拍板决定:先试搞一丘冬季水田,看看效果如何。甘祖昌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带领着生产队,犹如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将城里的挖沟排水法巧妙地运用到农田改造中。经过一番辛勤的努力,那原本沉寂的冬季水田终于焕发了新的生机,成功实现了改良,产量也迎来了质的飞跃。

仅仅过了一年,那片曾经贫瘠、低产的水田,在甘祖昌智慧的改良下,犹如枯木逢春,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仿佛是大自然对辛勤耕耘者的最诚挚馈赠。全村人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满足,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满了白花花、香喷喷的米饭,那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的幸福果实。从此,村民们告别了依靠国家返销粮度日的艰难岁月,过上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安稳生活。甘祖昌的创新与努力,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村民们的心田。他的改造水田方法,被大家口口相传,成为了一段佳话。村民们纷纷效仿,竞相学习,希望能将这份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更多人。在甘祖昌的坚强领导下,全大队的人们团结一心,上下一心,共同投入到水田改造的伟大事业中。他们顶烈日、冒风雨,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开辟道路。经过不懈努力,水田的粮食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竟比改良前提升了三百多斤,这一数字,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是村民们信心与决心的见证。

为了确保这片沃土的繁荣景象得以恒久延续,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修建水库、引水灌溉农田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一宏伟蓝图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需付诸艰辛的实践。甘祖昌,这位心怀壮志的老将,每日拂晓时分,即凌晨五点,便毅然起身,踏着星辰的余晖,匆匆赶往工地,与一群同样怀揣梦想的青年并肩作战。村民们目睹他年迈之躯仍奔波不息,纷纷劝其保重身体,多休息片刻。然而,甘祖昌只是淡然一笑,用那充满坚定与乐观的话语回应:“岁月虽老,我心不老,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赶在雨季的脚步之前完成任务,否则春雨绵绵之时,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在甘祖昌的率先垂范与村民们的齐心协力之下,一座巍峨挺立的水库——浆山水库,如同奇迹般在平地上拔地而起。同年,得益于这座水库的慷慨馈赠,近数千亩水田得以充分灌溉,稻谷金黄,硕果累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全公社的粮食年产量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直接翻倍增长,书写了一段农业发展的辉煌篇章。此事轰动一时,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大力赞颂这位老红军,开国将军的事迹,深情并茂地记述了甘祖昌的传奇经历与不朽功勋,将其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传扬四海。

一时间,该文几乎家喻户晓,大家口口相传,有的老人听完就当故事讲给孩子听。后来他的事迹还被选进《语文》课本,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文章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

他要求自己很严,对家人也是这样,从军队回到家乡后,省里派人来看他,问他有什么要求,要补给他建房费,他说什么也不要。按要求省军级干部级别要配备专车,他也谢绝了,后来他被选为省政协副主席。社会活动多了,有关部门再次准备给他购辆小车,但他始终不要。

甘祖昌严格按照党的生活准则办事。他以普通党员身份坚持和普通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从不无故缺席;他尊重乡、村干部,从不认为自己是开国将军,省军级待遇就高人一等,对待子女、亲属,他言传身教,要求严格,不许他们有任何特殊。

甘祖昌,这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未选择沉浸在荣耀的光环之中,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悄然退隐,回归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之中。他始终坚守着艰苦朴素的崇高品德,如同璀璨星辰,即便隐于夜空,亦能照亮人心。在自家的小院里,甘祖昌亲自挥锄耕作,绿意盎然的蔬菜不仅滋养了他的身体,更滋养了他那颗质朴无华的心。他的衣橱里,没有华服美裳,只有几件朴素至极的衣物,它们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每一件都被他悉心呵护,陪伴他度过了数十个春秋。衣物破损,他不舍丢弃,而是拿起针线,一针一线,细心缝补,直至它们重焕新生。当衣物终至无法再补,他又巧妙地将其化作鞋底,继续发挥余热。

在群众心中,甘祖昌的形象是如此鲜明而生动:他身着一袭补丁累累的衣裳,赤脚踏过乡间小路,手中紧握一根无嘴烟斗,悠然自得;一条白罗布手巾随意搭在肩上,随风轻轻飘扬;他步履矫健,行走如风,每一步都透露出军人的坚毅与果敢。尽管他的工资颇为丰厚,但他从不奢侈浪费,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他将剩余的钱财全部用于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无私地支援着家乡的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老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