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非要斩马谡?

熊猫滚滚侠 2024-09-27 17:31:51
一、街亭之失与马谡之过

马谡之过的深入分析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过于自信和自负。马谡自恃熟读兵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过度自信,轻视了张郃的能力和战场的实际情况。他认为自己的战术安排能够出奇制胜,却忽视了实际作战中的各种风险和变数。

其次,马谡缺乏实战经验。虽然他与诸葛亮时常讨论兵法谋略,但从未真正独立指挥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在街亭之战中,他对军队的指挥和调度显得生疏,无法有效地应对突发情况。例如,当张郃断绝水源后,马谡军顿时大乱,他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军心。

再者,马谡不听从他人建议。裨将军王平多次劝阻马谡舍水上山的错误部署,但马谡都没有听从。王平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更为准确。然而,马谡却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失败。

街亭之战的失败,不仅使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也给蜀汉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曹魏在关中的防御不断加强,蜀汉的北伐变得更加艰难。马谡的错误决策,成为了历史的教训,也让后人深刻认识到,在战争中,不能仅凭理论知识和自信,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取得胜利。

二、马谡之罪的争议

(一)战败罪非主因

在三国那个战乱的时代,战争的胜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战败,但仅仅因为一次战败就将其斩首,确实有些过于严苛。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将领都曾经历过失败,若打了败仗就要被斩首,恐怕三国的武将们也所剩无几了。街亭之战的失败,并非马谡一人之过。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众多因素,包括兵力对比、战略决策、战术运用以及战场的意外情况等。马谡虽然作为防守街亭的主将,对街亭的失守负有一定责任,但这并不足以成为他被斩首的主要原因。

(二)抗命罪存疑

一方面,关于诸葛亮对街亭防御是否做出过具体指示,存在争议。武汉大学教授杨德炳在《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质疑,认为现存史料表明最先提出马谡 “街亭违命” 的是诸葛亮自己,且在行军作战中,条件千变万化,不能由诸葛亮预先将具体事项一一作出规定。如果事情真是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将令而招致了街亭之败,那么诸葛亮和广大将士对马谡应是深恶痛绝,但实际情况却是诸葛亮一再伤心落泪,同僚们多次为其说情,甚至 “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另一方面,马谡的 “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是否是街亭之败的主要原因也值得商榷。成都大学学者吴天畏先生曾亲至街亭实地考察,认为街亭地形并不险峻,马谡占据街亭后兵上麦积崖抢占制高点在兵法上并不错。且赵云、高翔等也在兵力多于魏军的情况下战斗失利,很难说是因为马谡的军事部署失误导致了街亭之败乃至北伐失利。

(三)潜逃罪不可恕

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的行为,确实严重违反了军纪。作为一名将领,在战败后应勇于承担责任,回营请罪,而不是选择逃跑。马谡的潜逃行为,不仅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也让他失去了作为将领的担当。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也为他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尽管马谡可能有自己的苦衷,但在军纪面前,他的行为无疑是不可取的。

三、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一)严明军纪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纪的严明与否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安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在马谡失街亭后,他必须做出严厉的处罚,以整顿军队,严明军纪。马谡作为先锋大将,肩负着守卫街亭的重任,然而他却违抗军令,导致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如果不对此进行严肃处理,那么以后的将领们可能会效仿马谡,不把军令当回事,这样下去,军队将失去战斗力,国家也将陷入危机。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斩马谡之前曾说:“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这充分表明了诸葛亮斩马谡是为了严明军纪,以儆效尤。

(二)给刘禅和蜀汉民众交代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出动了十万军队,这对于国力很弱的蜀汉来说,已经接近倾国之兵。然而,这次北伐却以失败告终,虽然不至于大伤元气,但也没有取得多大战果。这个失败的后果,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诸葛亮作为领导,负的是主体责任,而马谡作为街亭主将,负的是直接责任。因此,诸葛亮负领导责任,自请连降三级,贬为后将军,而马谡按照律法,根据他立的军令状,应该斩首。诸葛亮这样做,不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根据律法,处罚自己和马谡。他的目的在于给后主刘禅和蜀汉臣民一个交代,让他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不会偏袒任何人。《三国志》中记载:“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三)马谡畏罪潜逃

马谡在街亭战败后,没有主动回营请罪,而是畏罪潜逃。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军纪,也让诸葛亮对他彻底失望。据《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马谡的好朋友长史向朗庇护了他,知情不报,最后被查出来。向朗也因此被诸葛亮免去官职,赋闲在家数年。后来,向朗才官复原职,被任命为光禄勋,在诸葛亮病逝后,他又升任为左将军,被封为显明亭侯。马谡的畏罪潜逃,使得他的罪行更加严重,必须受到严惩。如果马谡在战败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努力将功补过,诸葛亮也许会看在他的兄长马良的情面上,放其一马,让他将功补过。但马谡却选择了逃跑,最终被查出来,自然要加倍处罚。

四、历史的反思(一)用人之思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事件,凸显了用人决策的重要性。诸葛亮虽有识人之明,但在任用马谡守街亭这件事上,却犯了错误。他明知马谡实战经验不足,却因感情因素和马谡的主动请缨而委以重任。这启示我们,在用人时应更加理性,充分考虑人才的能力、经验和性格特点,避免因个人情感或其他因素影响决策。正如素材中提到的 “理性用人”,诸葛亮最大的智慧在于有计谋、善于用兵且理性,但在这件事上感性占了上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避免类似的错误,做到用人唯贤、用人所长。

(二)军法之重

诸葛亮斩马谡以严明军纪,展示了军法的重要性。在战争时期,没有严明的纪律,军队就会失去战斗力。正如素材中所说,“要想训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然离不开铁的纪律。因为,没有了纪律的约束,军心就容易出现涣散现象,一支军心涣散的军队是不可能战无不胜的。” 这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国家治理,都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人才培养

马谡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谋士,却因缺乏实战经验而失败。这提醒我们,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通过实践锻炼来提升能力。诸葛亮在培养马谡的过程中,或许过于注重理论交流,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应借鉴古人的教训,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四)责任担当

诸葛亮在街亭之败后,主动承担责任,自请贬职。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和高尚品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勇于承担责任,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当出现问题时,不推诿、不逃避,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诸葛亮斩马谡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用人、军法、人才培养和责任担当等方面不断反思和改进,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0 阅读:0

熊猫滚滚侠

简介:简单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