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朝代,辽国是北方的一个主要邻邦,其北部边疆的局势及其与辽之间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那时,北部边疆的局势比较复杂。辽宋二国对北部边疆的领土之争由来已久,部分领土亦为外族或部落侵占,北部边界时常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宋、辽两个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北宋前期,双方还保持着较为和睦的状态,但是由于双方在北疆的竞争日益激烈,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虽然后来两个国家签署了不少停战协定,但这份协定也只是维持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而已,而在这段时期内,两个国家间的矛盾与摩擦依然非常严重。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之后,其治国观念是以儒学为指导,主张以和为贵,以平和的手段解决边疆纠纷,以防止战乱。宋太宗认为,北面之敌以辽国为主,这是南北朝时代北方一统后的残余力量,是一大隐患。其本意是为了铲除北边的外患,以稳固自己在南边的霸权,达到长期稳定的目的。
为此,宋太宗在对外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他曾数次向辽国派出使者,力图以和平方式解决。但是,随着宋太宗面临着来自辽的压力,他的政治心态也随之改变,他已经开始对北部问题采取军事行动了。宋太宗登基以前,辽王朝屡次侵占宋境,迫使其归附,严重影响了宋国的声望和民族形象。此外,宋太宗亦相信,运用军事力量,可以巩固中央的权威,强化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发展与安定。为此,宋太宗下决心发动北征,以消除北边的危险。宋太宗时期,北方军队在军事上的布局与战术上,表现出较为主动的特点。在备战时期,宋军注重整编与组织,努力形成一只强有力的“联军”。赵光义分兵三路,其中东方有曹彬,河阳三城有节度使崔彦进,自幽州而来。而在中央,则是禁军统帅田重进,自定州出发,向飞狐城发起了进攻。而西军,在潘美、杨业的带领下,在雁门关,分别奔往朔州,云州,应州三个地方。宋太宗临行前,叮嘱曹彬,先稳住阵脚,等到援军到来,然后直接攻入幽州,免得他们的补给线被辽国截断。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战士们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所有将军都知道,此战关乎着北疆的安定,自然要倾尽全力。
在雍熙北伐的前期,大宋三路大军接连战功赫赫,接连击溃了数只辽军,将其逼得节节后撤。但是,这次的北伐之行,依然充满了坎坷,对宋军来说,还有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场战斗的成败常常取决于小小的细节。当宋太宗得知曹彬带领宋军打下涿州后,大为吃惊。曹彬行军太过仓促,很容易被辽国大军从背后偷袭,切断他们的后勤供应。但曹彬却像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苦苦支撑了十几日,最后耗尽了所有的粮草,不得不撤往雄州。赵光义听说曹彬战败,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地让人去告诉曹彬,让他等着米信的军队到来,然后和西路军一道攻破幽州。然而曹彬麾下诸将却不甘心屈居米信之下,纷纷打着建功立业的主意,为下一次进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料辽大将耶律休哥、耶律蒲宁率兵袭击宋军,宋军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粮草匮乏,曹彬只好舍弃涿州。他让卢斌带领全城子民沿着狼山向南,自己则是率领军队撤离。曹彬的大军在归途中遇到了耶律休哥,两人大战一场。宋军在祁沟关大败而归,曹彬只得率领残兵,趁夜撤离,李继宣率领大军守住了拒马河,驱散了后面的敌人。渡江时一团糟,马蹄踩踏,死伤无数,宫苑使节王继恩从易州逃到东京,赵光义才知道了前方的情况。经过这一战,赵光义几乎是舍弃了之前攻下的重要城市,派出了所有的将军,镇守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曹彬,崔彦进,米信等人被送到了朝堂,田重进去了定州,潘美去了代州。
这一战,让大宋元气大伤,同时也让赵光义等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时代的发展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面对着辽国的危险,宋王朝依然在前进。总之,雍熙北伐失利,意味着不可能再收复燕云十六州。雍熙之战失利后,宋代被迫从攻转守,强化了对辽、西夏两国的防卫。为防止辽人入侵,宋人相继修筑燕山长城,又修筑了西陲长城,以抵御西夏的入侵。雍熙在北伐战争中的失利,也给宋代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宋代在经济上更加倾向于抑制工商贸易,加强对农业的扶持,这对宋代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某种限制作用。可以说,这一次的失利对宋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也为宋代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