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在盛唐时期狠狠给了唐朝一记重击的人,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开始明显的“由盛转衰”,显出气数将尽的样子。
所以后世评价安禄山,总是绕不开几个词,分别是叛乱,不忠,野心勃勃等等,但是要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可以说是唐玄宗的第一大宠臣。
所以真实的安禄山,到底因何要背叛这个给了他兵权和荣耀的君王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野心这么简单吗,实际上安禄山叛乱的原因是复杂的。
1,安禄山步步为营,成为宠臣
唐朝到了唐玄宗手里的时候,已经经过了武则天夺权、韦后垂帘听政、太平公主试图叛乱等等好几次危急事件了,所以唐玄宗实际上挑起的是一个大梁。
唐玄宗刚继位的时候,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大力发展经济,整个唐朝经历了那么多的乱象,当时只想全国上下一条心的搞经济,很快经济发展就上去了,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相信这个全盛时期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史称为“开元之治”,没错,唐玄宗初期一手打造出了盛唐,整个唐朝的政局和经济状况都进入了空前的繁荣。
当时的唐玄宗,胸怀大志,认为自己终成一代明君,而唐朝也会经自己的治理,千秋万代的延续下去,但他不知道,就在开元二十年,一个在未来几乎毁了唐王朝的人,正在一步步向他靠近。
当时的底层胡人安禄山,因为一个意外,受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器重,在一次例行向朝廷汇报工作的任务中,张守珪决定让这个行事鲁莽的胡人进京面圣,让安禄山见识见识长安的强盛。
安禄山的第一次进京,非但没有引起皇帝的特别注意,反而引起了宰相张九龄的警惕,张九龄从这个看上去莽撞的胡人脸上看到了野心,张九龄当时甚至就想直接斩草除根,以免后患,于是多次给皇帝上书。
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 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 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 遂放归籓。
皇帝在给张九龄的批文中,竟然说安禄山是“忠良”,这其实就是安禄山的计谋起了作用,因为安禄山通过长安之行意识到了要想升官发财,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爬到皇帝的身边。
所以安禄山不惜拿出大量财物贿赂权贵,只求他们能在皇帝面前说点自己的好话,而安禄山自己其实在军事上有着比较卓越的才能,于是就这么一路升官,升到了皇帝面前。
2,安禄山发现皇帝无能
安禄山“拿捏”唐玄宗的办法,不仅仅是溜须拍马,而是对唐玄宗当时最心爱的女人杨贵妃不遗余力的谄媚,因为安禄山极其聪明,一眼就看透了唐玄宗的弱点。
当时的唐玄宗已经自负到了顶点,他觉得自己打造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盛唐,所以自己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了,每天都围着杨贵妃转,和杨贵妃两人荒淫无度的享乐。
安禄山或许一开始并没有想着叛乱,他只是想靠自己的溜须拍马和奉承,让自己在皇帝面前成为红人,掌握权力和财富。
但是安禄山渐渐发现不对劲了,因为皇帝身边出现了另一个人,臭名昭著的杨国忠,他和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不断争斗,而皇帝就这么看着二人争权夺利,直到杨国忠完全上位。
安禄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唐玄宗早已无心政事,什么谗言都愿意听,而杨国忠又看着手握兵权,相当得宠的安禄山都非常不满,想尽办法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安禄山,不停地恐吓唐玄宗安禄山手握重兵,可能会造反。
试想,如果安禄山看到的是初期的唐玄宗,一心想要励精图治,身边还有张九龄这样的贤臣辅佐,那时的安禄山,恐怕借他十个胆也不敢叛乱。
但是他现在看到的玄宗,是一个可以由着他荒诞的认杨贵妃当妈的皇帝,是一个允许手下重臣专政的皇帝, 安禄山心里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真正催化了安禄山叛乱的,毫无疑问就是杨国忠,杨国忠自己就是一个大奸臣,安禄山自然清楚他的真实目的,所以在杨国忠一次又一次在皇帝面前诋毁安禄山之后,安禄山算是彻底爆发了。
3,安史之乱彻底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大军,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杨国忠在马嵬坡被杀,杨贵妃也同样魂断马嵬坡,而唐玄宗也丢了皇帝之位,太子唐肃宗继位,唐玄宗成了太上皇。
这一切似乎发生的只在眨眼之间,安禄山似乎将整个盛唐易主都没费什么力气,后来唐朝军队能反攻回长安,还是靠的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谋害,以及安禄山团队内部的争权夺利。
可以看出来,安禄山的叛乱的确是有自己狼子野心的原因,但是唐玄宗的无能,以及杨国忠这样的奸臣掌握朝政,才是点燃他愤怒的最后一把火。
如果唐玄宗是一个明君,不被谗言所魅惑,或许安禄山根本就走不到那么靠前的位置,拿不到如此重要的兵权。
但是唐玄宗不听张九龄的话,不愿意睁眼看看自己的江山,这才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史上的叛乱总是会发生在昏君治理下民不聊生的时代,就唐玄宗后期昏庸的程度来说,就算当年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别人起兵。
参考消息:安史之乱——百度百科
安禄山——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