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印度《欧亚时报》罕见对歼10C进行好评,称其比西方战机好,竞争有力,这与其常年鼓吹阵风吊打歼20的论调形成戏剧性反差,那么印度为何一改往日的看法?歼10C斩获116架大单背后,都反映了哪些现象?

歼10系列从1998年首飞的A型到如今的C型,完成从三代机到四代半的跨越,核心部件早已实现100%国产化,包括涡扇10B发动机和AESA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配备的霹雳15远程导弹和头盔瞄准系统,超视距空战能力远超法国阵风,以及美国的F16V,在单价仅为阵风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还能实现85%的核心性能对标,这种转变折射出全球军贸市场规则正在重塑,技术平权正打破西方垄断,据《欧亚时报》称伊朗计划采购100架歼10C,孟加拉国则准备采购16架,但现实依旧存在许多复杂考量,伊朗现役主力F14雄猫,平均机龄已超45年,事故率高达12%,即便已经订购了24架苏35战机,但还是难以承受重型战机所带来的运维成本。

歼10C获得天价大单,成为孟加拉国的性价比之选,其现役歼7和米格21,都已无法应对缅甸枭龙Block3的威胁,16架歼10C搭配3亿美元的配套训练和弹药,效费比远超采购8架阵风战机,此外如果伊朗分批采购歼10C,每年20架并分5年交付,就能依托中国的交钥匙方案重建空军体系,不过其外汇储备仅310亿美元,百架订单需耗资40亿,经济压力巨大,且同时运营中美俄三系战机,后勤整合难度堪比杂技走钢丝。
三、歼10C的“破局三斧”:重新定义军贸规则
然而这些都无法阻止歼10C重新定义军贸规则,首先沙特、埃及等美国盟友可绕过《国际武器贸易条例》限制,支持人民币结算,伊朗则可用石油直接置换,其次就是生态化服务,战机、卫星、无人机的体系化方案,足以助外国客户建立协同作战网络,最后就是快速迭代能力,从歼10A到C仅用了15年,开放式架构支持即插即用升级,用户可自主加装欧洲电子战吊舱,这套组合拳让歼10C成为军贸界的小米,用旗舰配置打开中端市场,用生态粘性破政治壁垒。
四、全球冲击波:西方军火商的“噩梦剧本”
歼10C的崛起正在改写游戏规则,洛马被迫将F16V的单价从8000万降至6500万美元,但仍然无法阻止埃及、摩洛哥等转向中国,雷神公司的工程师也承认,歼10C的AESA雷达性能已超越APG83,此外在2024年的联合军演中,巴基斯坦也用歼10C压制了印度阵风,取得了7比1的模拟击杀比,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去美元化,中国与伊朗的石油置换协议,已推动人民币在中东军贸结算占比提升至29%,不过还是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五、冷思考:百架订单背后的“中国式克制”
成飞当前歼10C的年产量约36架,若同时满足国内外需求,就必须扩建3条生产线,而且为避免与俄罗斯米格35产生直接冲突,也应该暂缓向叙利亚、委内瑞拉等敏感地区出口,此外在也门、缅甸等高温高湿环境中,歼10C的全天候可靠性尚未得到验证,目前实战数据仍少于F16,正如美国《防务新闻》所言,歼10C教会世界的不是造飞机,而是如何用工业化思维颠覆霸权秩序,这场116架订单的博弈,既是军贸战,更是未来三十年全球权力转移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