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的朴素初心与跋涉求索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人纷纷投身商海,寻找新的机遇和财富。而解海龙,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拿着地图,专注于寻找那些被标注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地方,立志用手中的相机记录那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1991年春天,他踏上了一段艰苦的旅程。这一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多个角落,足迹覆盖了12个省份,深入28个国家级贫困县。他的旅程极为简朴,为了节省路费,他往往选择最便宜的方式出行。坐不上公共交通,他就步行;遇到村民开拖拉机或赶着驴车,他会请求搭一段顺风车。很多时候,他一天步行几十里路,鞋子磨破了也舍不得换新的。
每次吃饭,他只点最简单的食物,一毛钱的饼和一毛钱的汤便是常见的“标配”。住宿更是如此,他通常会找当地的老乡借宿一晚。运气好的时候,能找到铺着被褥的床;运气不好时,只能凑合睡在土炕上。
一年下来,解海龙的行程单上写满了偏僻的村庄和陌生的地名。这些地方有的连公路都没有,通往县城的路需要翻山越岭,有时一整天见不到一辆车。当地居民的热情和善良让他倍感温暖。很多乡亲知道他的来意后,主动给他提供方便。村里的孩子们对他的相机特别感兴趣,围在他身边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解海龙总是耐心地解释,并示范给孩子们看如何拍照,而孩子们则露出新奇的笑容。
一瞥之缘,永恒的定格
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一所小学,解海龙走进了一间简陋的教室,准备记录这里学生的学习场景。教室里的孩子们正认真听课,尽管桌椅老旧、环境简陋,孩子们依旧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在这群学生中,一个身材瘦小的小女孩坐在靠近前排的位置。她低着头,用铅笔在本子上快速记着笔记。她的头发有些散乱,衣服略显宽大,虽然不起眼,但她与周围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解海龙的镜头扫过她,但当时并没有特别留意。
就在一阵翻页声中,这个小女孩抬起了头,目光直视着黑板。她的大眼睛显得特别清澈明亮,与整个教室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解海龙下意识地将镜头对准了她,调整焦距,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瞬间。
拍摄结束后,解海龙并没有急着离开,他向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基本情况。老师告诉他,这些孩子大多来自附近的村子,家里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有些人家里甚至凑不齐学费和生活费。这位瘦小的女孩叫苏明娟,只有八岁,家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村子里。她每天步行来上学,家庭情况十分困难,父母靠务农为生,收入勉强够维持基本生活。老师还提到,苏明娟学习非常努力,总是第一个完成作业,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解海龙对这些情况一一记录,并继续拍摄了一些其他学生和校园的照片。他与老师的交谈持续了很长时间,内容涉及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拍摄完成后,解海龙离开了学校,踏上了下一站的行程。
这张拍摄苏明娟的照片后来被整理出来,并交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基金会筛选照片的过程中,这张照片被特别选中,作为宣传希望工程的标志性作品。照片中的苏明娟,因为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迅速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基金会将这张照片命名为“大眼睛”,并在“百万爱心大行动”中广泛使用,成为了整个公益活动的重要宣传画面。
苏明娟的成长与回馈
苏明娟的生活在那张照片被广泛传播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时期,尽管她的生活并不富裕,每学期能够领到定额的生活补贴,但她选择将这些钱转赠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在校期间,苏明娟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她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无论是校内的捐赠倡议,还是针对贫困儿童的志愿活动,她都会主动报名参与,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大学毕业后,苏明娟进入了工作岗位。刚拿到第一笔工资时,她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去购置新衣服或者改善生活,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了希望工程。她深知这份善款的价值,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像她一样曾经面临困难的孩子们。从那以后,她每月都会从收入中拨出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学业。
2017年12月15日,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届委员会。作为参会代表的苏明娟,被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12月18日,媒体报道了她的当选情况,明确表示她属于兼职团干,没有行政级别,也不领取报酬。
苏明娟同时担任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她在原有工作和新岗位之间进行了细致的时间分配。她的日常工作依然以银行业务为主,但在团省委的兼职职责中,她参与了多个青年相关项目的策划与执行。为了更好地履职,她主动加入到一系列关于青年发展的会议和活动中,与团省委的其他成员共同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苏明娟的公益影响与社会责任
2018年,苏明娟通过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苏明娟助学基金”,并用3万元家庭积蓄作为启动资金。这笔钱是她多年工作后积攒下来的,但她认为,这些钱能用在资助贫困学生身上,会产生更大的意义。
基金会成立后,苏明娟便开始与相关机构沟通合作,积极推动项目的落地实施。她主动了解哪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最为匮乏,哪些孩子最需要帮助。通过实地走访和与地方学校的交流,她逐步明确了资助对象和范围。
她的基金很快开始参与希望小学的建设。这些小学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原本的教学设施破旧,很多地方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椅或教学用具。基金会提供了建设和改善教学条件的资金支持,帮助多所学校建立了新的教室、购置了教学设备。
基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帮助那些即将步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苏明娟深知这些学生面临的压力,她与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审核申请资料,确保善款能够真正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随着助学基金的影响力扩大,她开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项目中。一些企业和个人也加入了她的公益行动,通过捐款或捐赠物资的形式支持贫困学生。
截至目前,“苏明娟助学基金”已经参与援建了多所希望小学,救助了几十名贫困大学生,为无数孩子带去了学习和改变生活的机会。
集体荣誉与个人谦逊
2022年,苏明娟以党的二十大代表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明确表示,不希望社会过多关注她个人的故事,而是希望大家将视线聚焦在希望工程的实际成果上,尤其是如何在未来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在二十大期间,苏明娟与其他代表一起,参与了多场讨论和议题交流。她结合自己多年参与希望工程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建议,特别是针对偏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师资引进和学生资助等问题,她详细阐述了现状和可行性方案。她还向其他代表分享了自己通过助学基金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成功案例,这些具体的例子让讨论更有针对性,也让她的建议更具说服力。
期间,她还参与了一次专门针对教育问题的调研活动,与其他代表一道走访了几所希望小学。在调研中,她与校方和当地政府代表交流,从学校硬件设施的改造到学生日常生活的补贴,每一个细节她都关注。她还特地与老师们讨论了师资培训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引入更多的资源,帮助偏远地区的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1]钱敏.“大眼睛”苏明娟的人生逆袭[J].人民周刊,2018,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