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猛干,换一种活法

青车杂谈 2025-04-18 18:04:40

MG品牌要换一种活法。作为国内唯一由本土企业掌控的全球汽车品牌,MG在海外市场累计销量突破300万辆的荣光下,却在国内市场声量不高。

今年开始,上汽乘用车板块进行新一轮管理层调整,同时乘用车分公司、创新院、零束科技等五家公司被整合为统一作战单元。

资源整合之外,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链路打通,从组织架构调整到“年轻、风尚、智趣”的重新定位,MG品牌同样首次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用户运营的闭环生态构建。

4月11日,上汽MG品牌召开一场“追梦赤子心”Q1开门见山沟通会,透露了不少关键信息:

MG品牌一季度零售25839辆,3月零售突破10000辆;MG即将成为第一个海外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台的中国汽车品牌。上汽与OPPO首款合作车型将落地于MG品牌;年轻人的第一辆“方盒子”将亮相上海车展。还有产品、技术、渠道全面焕新:两年8款重磅新车电智化技术迭代;全新E架构三电全覆盖、智能全生态;渠道今年新增150家达到400家。

变“年轻化”

在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标榜“年轻化”的今天,MG追求的“年轻”不太一样。

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将年轻化定义为“共情的基础”,而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通过两个月用户调研得出的“年轻、风尚、智趣”三个关键词,实则暗藏对Z世代消费心理的精准解构。

与圈内的“科技极客型年轻”“潮玩文化型年轻”有所不同,MG试图构建的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年轻态生存哲学”。

其“智趣”概念的提出,直指当代年轻人“躺不平”的焦虑。用俞经民的话说,是“要有点真东西,能让我爽一爽”。这种诉求在MG7的猎豹腰线、在极地版MG4的极端工况适应性、在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技术上找到具象化出口。

但年轻化战略的深层挑战在于价值重构。贾健旭要求将上海车展打造成“上汽车展”时,这背后是对品牌话语权的争夺。

MG需要证明,年轻不是营销噱头,而是贯穿研发、设计、服务的系统能力。

其与OPPO的合作模式颇具启示。通过开放生态打破硬件藩篱,本质上是在用“科技平权”重塑年轻用户的价值认同。

双线并行

面对“燃油车是否退场”的灵魂拷问,俞经民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在全球市场坚持燃油车与新能源双线并行。

当欧洲充电基建滞后、东南亚市场仍处燃油车黄金期时,MG的全球化版图需要多元动力组合。正如MG5、MG6在海外市场的持续热销所说明的:燃油车仍是现阶段攻占新兴市场的利器。

俞经民指出,全球市场和国内完全不一样,全球市场承担的任务不光要提升市场占有率,强化品牌影响力,还要赚钱,不然国内的OEM品牌走不下去。”

面向国内市场,俞经民认为其最大的优势是荣威+MG的双线战略。其中荣威偏向于家庭,更成熟、体面、超值,是值得信赖的“国民车”;MG主打年轻、风尚、智趣。

另外,MG的一张关键底牌是“智能”。零束科技的座舱3.0系统、与地平线/华为的合作、年底量产的新一代固态电池,这些技术储备正在编织一张“软硬协同”的大网。

尤其当俞经民将营销定义为“护城河”时,实则在宣告一种新型竞争逻辑:在智能电动车时代,用户运营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同等重要。

这种双线战争的终极考验,在于资源分配的平衡能力。当大乘用车板块实现“五个手指握成拳头”,MG便获得了同时应对传统赛道守城与新能源赛道攻城的双重作战能力。

MG的三大“敌人”

谈及接下来的动作,周钘在沟通会上提到MG面临三大“敌人”:预期管理、长期主义践行、自我突破。

首先是预期管理,MG的声量之战。

“MG现在国内市场的声量相对来说比较单薄,预期如何管理,这是第一步。”周钘的这句话,点出了MG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国内市场,MG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MG需要通过有效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提升自身的声量,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和了解MG。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MG正在通过创新的营销方式和品牌活动,逐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比如通过与OPPO的战略合作,MG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也在品牌传播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其次是长期主义践行,MG的时间之战。

“怎样践行长期主义,这是MG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周钘提到,MG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布局需要时间,但市场不会等待。MG需要在短期内提升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为未来的产品布局做好准备。

于是,MG开始加速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其中,年轻人的第一辆“方盒子”将亮相上海车展。俞经民还透露,在电池方面,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年底量产。另外,极地版MG4将是一款在北极、南极都能开的电动车,同时OPPO的手车互联、软件硬件都会升级。

最后是自我突破,MG的内功之战。

“MG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外部,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周钘认为,MG需要突破自身的认知惯性和内部障碍,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如果上汽大乘用车不行,上汽也不可能行。”俞经民掷地有声的表态:“上汽行,皆上乘”是大乘用车的出发点,整个上汽集团要行,都要有皆上乘的产品、皆上乘的服务。

如今,调整已初见成效。今年一季度,上汽乘用车销售16.4万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58.7%。尤其3月份,MG品牌呈现油电并进趋势,纯电车型MGES5环比增长137%,燃油车MG5同比增长43.7%。

我们有理由相信,换一种活法之后,MG已不再是那个徘徊在主流边缘的英伦品牌,而是检验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真正实现“技术自信+品牌自信+全球化能力”三位一体的种子选手。

0 阅读:1
青车杂谈

青车杂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