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第几遍了!怎么还错?”
“上课干嘛去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脑子呢?用来干嘛的?!”
……
辅导作业,是多少中国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前一刻还岁月静好,下一秒就“火山爆发”。原本温馨的亲子空间,瞬间沦为硝烟弥漫的修罗场。
为什么,给孩子讲个题,就这么容易“情绪失控”?这背后,隐藏着比“不会做题”更深层的原因。
01 认知“鸿沟”:你说的“人话”,孩子真能听懂吗?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会“1+1=2”的?老师可能会拿出两根小棒,或者两个苹果,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合并”的过程。
但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抽象的数字和符号,却常常忘记,孩子的大脑,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比如,你给孩子讲“什么是面积”,如果只是空洞地解释“长乘以宽”,他很可能一脸茫然。但如果你拿出一张纸,让他数一数这张纸上有多少个小格子,告诉他:“每个小格子就是一个面积单位,这张纸的面积,就是所有小格子的总和。”孩子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自以为讲得“通俗易懂”,其实,是站在成人的认知水平上,说着“专业术语”。孩子听不懂,自然学不会。家长越讲越急,孩子越来越懵,矛盾,就在这“认知鸿沟”中不断加深。
关键点: 家长要“翻译”自己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孩子能理解的具体事物和例子。
02 情绪“暗礁”:平静,是辅导作业的“奢侈品”
白天在职场“披荆斩棘”,晚上回家还要面对“学渣”的“负隅顽抗”。疲惫、压力,早已在心底积压成“火山”。
孩子的一点点“不配合”,都可能成为“引爆点”。
更何况,许多家长还承受着“比较”的压力。“别人家的孩子”考了满分,“别人家的孩子”上了重点,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就像悬在家长期望值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看到自家孩子成绩平平,甚至“开倒车”时,焦虑、失望、自我怀疑……各种负面情绪涌上心头。讲题,就成了这些情绪的“出口”。
一位妈妈曾无奈地说:“我吼的不是孩子,是‘无能’的自己。”
关键点: 辅导作业前,家长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
03 沟通“迷宫”:你以为的≠孩子以为的,有效沟通在哪里?
“这道题,你先…再…然后…最后…,懂了吗?”
“嗯。”(内心OS:其实啥也没听懂…)
许多家长习惯于“填鸭式”教学,一股脑地把解题步骤灌输给孩子,却忽略了学习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孩子可能为了避免责骂,假装“听懂了”,但这并不能帮助他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真正的沟通,应该是:
引导思考: “这道题,你觉得应该先做什么?”
倾听困惑: “你卡在哪里了?跟妈妈说说。”
鼓励表达: “没关系,说错了也没事,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只有让孩子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关键点: 改变“单向输出”的沟通模式,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桥梁。
04 期望“落差”:谁规定“简单”就必须“秒懂”?
“这么简单的题,怎么还不会?!”
这句“灵魂拷问”,是多少家长辅导作业时的“高频词汇”?
但是,“简单”与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的知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全新的、陌生的、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的。
学习,就像“小蜗牛爬树”,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向上爬。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快点、再快点”,却忽略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拔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忘记。
关键点: 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允许孩子“慢慢来”,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05 孩子“心声”:那些被忽略的“求救信号”,你听到了吗?
注意力涣散、坐立不安、眼神游离、沉默不语、频繁出错……
这些,都是孩子在发出“求救信号”。
他可能遇到了学习上的“拦路虎”,可能对学习内容“不感冒”,可能害怕犯错,可能……
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不专心”、“不听讲”、“不用功”,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就像一座冰山,我们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却忽视了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体积。
关键点: 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06 “镜子”与“替身”:讲题,照出的是谁的“焦虑”?
我们辅导孩子,有时候,就像在照一面“扭曲的镜子”。
我们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未实现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替我们完成“未竟的事业”。
孩子的成绩,成了衡量我们自身价值的“标尺”。
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失望,更是对自身“无能”的恐惧和焦虑。
这种恐惧和焦虑,很容易“转嫁”到孩子身上,变成“恨铁不成钢”的责骂和批评。
更有甚者,把孩子当成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
关键点: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或“复制品”。
07 “急眼”背后:深埋的“心理地雷”,你踩到了吗?
“急眼”,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知识诅咒”: 我们一旦掌握了某个知识,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难以理解孩子为什么学不会。
“自恋受损”: 孩子的“学不会”,会让家长感到自己的“无能”,自尊心受到打击。
“控制欲”: 家长试图通过控制孩子的学习,来获得一种“掌控感”,应对内心的不安全感。
关键点: “急眼”的根源,往往在于家长自身,而不是孩子。
08 走出“急眼”循环:从“看见”孩子开始
与其在“急眼”中两败俱伤,不如静下心来,寻找“破局”之道。
“看见”孩子的困难: 慢下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学习困境。
“听见”孩子的心声: 鼓励孩子表达,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放下”自己的焦虑: 认识到“急眼”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糟。
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
寻求专业的帮助: 当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寻求老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和“改造”,而是“发现”和“引导”。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战场”和“博弈”,而是“合作”与“共赢”。
当我们不再把孩子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不再用“理想的孩子”来衡量“真实的TA”,而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有潜力的个体,才能在辅导作业这件事上,找到真正的平静与和谐。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一种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这,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和孩子共同的成长。
用户10xxx99
3年级以前我可能会情绪失控,3年级以后我告知孩子妈妈语文英语等文科类能帮忙,数学类我是学渣,得考你自己领悟了。每天主打陪伴,问一句: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洗漱睡觉。他每次作业都完成得不错
麓屿心言 回复 03-20 17:48
是呀,这样就挺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