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细水流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老庄村人,我一直不明白它为什么叫老庄村。上学时经常跟一个小庄村的同学开玩笑,说他小庄村是因为小,顾名小庄村。他也会笑笑瞅着我说:“你们村叫老庄村是因为老吗?”在那个单纯的年纪,听到他这句话仿佛感觉他是在说我很老,便急忙反驳道:“才不是嘞,我村一点都不老!”他哈哈一笑道:“就是嘛,小庄也不一定小嘛!”一时无言以对的我总是习惯性的瞪他一眼,不再说话。可是每当这时,自己心里也会有无数个问号:为什么叫老庄村啊?明明有那么多好听的名字可以叫啊,也没姓“老”的啊!奇怪!
后来,听村里的长辈们说,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经历了战乱大地一片荒凉,为了恢复农业、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政策进行人口大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就是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移过来的。传说,迁过来的弟兄四个,分别在今原阳县齐街镇一个,封丘黄德镇一个,延津县王楼镇两个。村名的由来就始于延津县两兄弟的口中。
话说,当初哥哥迁移过来,在此地落户,养牲口,种庄稼。此地有一个大圪垱,就亲切地把它称为老圪垱。有一日早起,天未亮,哥哥就牵着牲口下地耕田。庄稼人都知道,为了使牲口听话,都有训牲口的一套号子。当哥哥在一边耕地一边训牲口时,忽然听到北边训牲口的声音那么像弟弟的声音。再仔细听,还是像弟弟的声音。干脆把牲口往桩子上一拴,径直朝北走去!到那一看,果然是弟弟!兄弟俩抱头痛哭,在那个没有手机,交通又不发达的年代,兄弟二人能再相认,是多么的不容易!相认之后,哥哥带着妻子、儿女到了弟弟落户的地方一起生活,也就是现在的班胜固村。可是,时间久了,妯娌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于是,哥哥对妻儿说:“走吧,还回咱的老庄吧”就这样,老庄老庄就叫开了。后繁衍成村,成了现在的老庄村。
老庄村东邻蔡庄、千寨,南邻任庄、获嘉屯,西邻李恩村。说来也奇怪,附近的村子井水都很甘甜,唯独老庄村水质咸,不好喝。不仅人喝了拉肚,用井水浇几次庄稼苗,庄稼苗也会长势不旺,甚至枯死。所以,从我记事起村民们都用河水灌溉,实在干旱得没有办法,又无河水时,才偶尔用一次井水,这也是我村灌溉难的原因之一,离河远的农户,浇一次庄稼得扯几千米的水袋。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天吃过早饭,我推着自行车正准备出发,身后又传来了娘的叮嘱:“到学校里可一定要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啊!”我蹬开自行车支架,朝娘挥挥手:“放心吧,娘,我一定好好学习,离开这个兔都不拉屎的地方!”话糙理不糙,那时村子的落后,生活的艰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如今,我们引来了镇上的甜水,无论是村子里还是田地里,都修上了水泥路。在村子的正中间还修建了群众健身广场,广场旁边是著名作家刘震云老师旧居,文化气息浓厚,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的小村庄变成了美丽乡村。
小时候读不懂故乡情,直到现在离开家乡才知道什么是浓浓故乡情。每当开着车子走到村东头,看到村牌上醒目的“老庄村”就会觉得格外的亲切,风是暖的,空气是甜的,连草木都是动人的。是啊,怎会不爱呢!这里有我的根,有含辛茹苦养育了我的爹和娘,有朴实的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