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一部电影能让人决定去哪儿旅游?
但其实,这种现象已经不新鲜了。
从早年的《魔戒》让新西兰成为无数影迷的朝圣地,到《权力的游戏》带火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电影和旅游的结合,早已成为一种潮流。
而现在,这股“影视取景地打卡”风正吹向中国,甚至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桥梁。
一些国外影迷在看完中国电影后,开始计划着来中国旅行,比如,今年春节档的热映影片就撩动了不少外国人的心。
中国电影春节档热映海外,推动“电影+旅行”新体验大家或许听过今年春节档几部热门电影:比如讲中国经典传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还有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及充满悬疑与冒险风格的《唐探1900》。
这些中国影片今年不仅在国内火,还漂洋过海登上了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的银幕。
更有趣的是,这些电影产生的不只是观后讨论,而是连带激发了观众对片中取景地的兴趣。
电影中的场景,特别是一些精致迷人的自然风光或气势恢宏的建筑,很多时候会成为观众想去实地体验的理由。
比如,看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影迷可能会忍不住好奇:电影里那些大海和山川的画面是在哪里拍的?
《唐探1900》中现代都市与悬疑氛围结合的场景又隐约透露着什么样的城市故事?
通过大银幕,观众开始对中国的真实面貌生发好奇心,而这对于首次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说,是个天然的吸引力。
从银幕到实地,海外影迷为何想亲身感受中国?
那么,一部电影的画面真的能让人决定去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吗?
答案是肯定的。
像国外影迷黛西,她是在悉尼电影院看了《封神第二部》后,决定查查这部电影的取景点。
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部片里的山水画面太震撼了,比我在西方大片里看到的自然场景多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我也希望去那里看看,还能了解中国的文化。
”
对很多初次看中国电影的外国人来说,电影不仅是娱乐,它会是接触一个新文化的新窗口。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以家庭伦理、人生喜剧、武侠故事为主,而近期的作品开始尝试把视觉冲击性更强的自然和风光呈现出来,加上众多细腻的故事背景,使银幕上的中国成为一个多面而生动的存在。
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占据了人们的脑海,并把“了解中国”的愿望化作了身体力行的旅行计划。
不仅如此,政策也在配合这种趋势。
如最近的“过境免签政策”放宽,给那些临时起意想来中国打卡的影迷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外国游客不仅魂穿在光影之中,甚至有机会踏上中国的土地,亲身感受那些美丽的电影拍摄地。
影视与旅游结合,怎么打造电影主题旅游线路?
其实,电影带动旅游产业并不是新鲜事,但中国正在逐步探索自己的方式。
许多电影公司的拍摄基地相继推出了独特的电影主题线路,比如青岛东方影都和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这些地方不仅提供各种拍摄资源,还希望用电影的传播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中国。
所有这些尝试的核心,是将电影与旅游深度结合,既让观众看得过瘾,也让游客玩得尽兴。
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它以丰富的中国神话为背景,但影片中有些场景是以福建东山岛的自然风光为原型拍摄的。
彼时,东山岛在海外名气不高,但电影一上映,开始有国际游客专程问津。
而在无锡的数字电影产业园,参与电影拍摄甚至了解先进的影视技术,也成为吸引影迷的独特体验。
国内的一些景区也开始以“电影主题”为卖点进行更新包装。
比如开设专门的影视取景点导览,推出“一日当主角”的互动体验线路。
这种创新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也提升了海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
这样一来,游客不仅仅是为了打卡,更是为了把屏幕里的故事带入自己的生活。
结尾电影和旅游的结合,不仅为文化交流拓宽了渠道,也变得更加亲近和实在。
在这其中,电影的作用不仅是说故事,更是搭建桥梁。
看电影的人不是简单地被“种草”景点,而是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也是吸引他们亲身踏足这片土地的原因之一。
或许,下次你走在中国的一座城市里,会遇见一群正在追寻电影场景的外国游客。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对故事深层次的体验。
而对于我们自己,也许会因此多了一份重新审视自家风景和文化的机会。
大银幕之外,真实的中国还有更多动人心弦的故事等着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