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着万元一两的茶叶,却要抢着吃一碗白水挂面,还要被黑中介嘲讽是小猪抢食。”
最近一位阿姨分享的采茶视频引发了全网讨论,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几十个采茶阿姨挤在一间狭窄的宿舍,睡在用破木板支起的“上下床”里。
旁边两张摆满塑料杯子和碗筷的长桌,足以看出她们的吃穿住行无一处不拮据。
正常人光是看画面都觉得难以忍受,可这些阿姨们不仅在屋子里兴高采烈的唱跳歌舞,甚至还将视频拍摄上传,将其命名为“记录美好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想象中的采茶生活,是在空气清新的田间地头,穿着考究的衣服,一边唱山歌一边悠闲的采着茶。
可现实却跟大家想象中的画面差得太远,这里的茶山不是平坦的田野,而是陡峭的山坡,女工们早上五点就要踩着泥泞的小路上山,漆黑的山地稍不注意就会打滑。
因为身上要背着沉重的茶篓,所以她们不得不一步一步慢慢挪上去。遇到太阳毒辣的天气,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倒,甚至滚下山坡。

干了一天活回到住的地方,不是宽敞的房间,而是集装箱式的宿舍,或者干脆就是个大棚子。
几十个人挤在里面,上下铺的铁架子床吱吱呀呀,有的床边连个护栏都没有。
床位不够的时候,有人就只能铺张凉席睡在过道上,头顶还挂着刚洗的衣服,潮湿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

除了生活环境极其糟糕以外,她们的日常饮食更是糟糕的让人心里发堵。
午饭是她们自己带上山的,用蛇皮袋装着几个冷硬的馒头,或者运气好点,能有一碗白水煮的面条。
那面条真的是“白水”,汤里漂着几根青菜就算加餐了,连点油星都看不到。干了一天体力活,吃的却是这种东西,营养根本跟不上。可她们没办法,这是最便宜能填饱肚子的选择。

这些采茶的阿姨们,年龄大多都在50到70岁,她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当临时工,坐着大巴车颠簸到这里,就为了赚几百块钱养家糊口。
每次问她们这样的日子苦不苦时,她们只会摆摆手说“毕竟是打工的。”
这话听起来就是一阵心酸,然而阿姨们却从不这样想。

偶在干完活的空隙,有阿姨会扯着嗓子唱几句家乡的歌,或者吼几嗓子地方戏,其他人就围着听,脸上露出难得的笑。
视频里有个阿姨唱得起劲,旁边的人还拿手机录下来,镜头扫过那一张张脸,皱纹里藏着疲惫,可眼睛里还有光。
这种短暂的“解压”,让她们觉得这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而这种韧性,不止浙江的采茶女有。放眼看去,世界上还有不少跟她们差不多的人。

韩国济州岛上,有一群叫“海女”的女人,平均年纪五十多岁,有的甚至超过九十岁。
她们不带氧气瓶,憋着一口气潜到十几米深的海底,在冰冷的水里摸索几个小时,就为了捞点贝壳海参换钱。
每天在水下憋气的时间加起来有五六个小时,肺都憋得发疼,可她们还是得下去,因为家里全指着这点收入。

回头再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那些“包身工”女工的日子更惨。
作家夏衍写过她们,被工头当牲口使唤,住的是潮湿拥挤的格子铺,吃的是连猪食都不如的东西,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稍有懈怠就是一顿打骂。

跟今天的采茶阿姨们相比,时代确实进步了,可那种被忽视、被挤在底层的滋味,却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然而她们拼尽所有换来的这口饭,跟有人花出去的钱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上海的一家餐厅里,一盘生菜的售价竟然高达 188 元。要知道这个价格远远超过了许多采茶女辛苦劳作一整天所获得的报酬。
端着那盘生菜的人,可能永远想不到,有人为了几十块钱,天没亮就得爬起来,踩着泥泞的山路去干活。
那些整日在茶山里辛勤忙碌、低头采茶的女工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想通,餐厅里简简单单的一盘青菜叶,究竟凭什么能卖出如此高昂的价格。

更离谱的是,网上有人看到采茶女的视频,非但没有半点儿同情,反而冷冷扔下一句:嫌苦可以不干啊,又没人逼她们。
这话听着轻巧,可生活哪有这么简单。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谁会愿意背井离乡,睡大通铺,吃白水面条?
这种高高在上的语气,正好戳中了现实的痛点:有的人,压根不知道“别无选择”是什么滋味。


更让人心里不舒服的,是这些采茶女的付出,却没换来起码的尊重。
她们干着最重的活,却只能靠馒头白水挂面充饥,雇主安排的住处更是简陋的像沙丁鱼罐头。
甚至在茶园的宣传片中,也永远只有茶园的风景和“茶仙子”的笑脸,至于那些粗糙的双手和汗湿的衣衫,全都被“咔嚓”一刀轻描淡写的剪掉。

其实雇主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让她们过得体面些。
给她们搭个能遮风挡雨的宿舍,干净点,有个像样的床铺,不至于挤得喘不过气。
饭菜里加点肉和油,哪怕不多,也能让她们有力气干活。
这些花不了多少钱,对雇主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可对这些女工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放眼整个社会,大家也该多看看这些在底层默默干活的人。
她们的辛苦,换来了我们手里的茶叶、桌上的海鲜,可她们自己却连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
凌晨四点的劳务市场,还有多少人挤在那里等着活干,只为挣点饭钱养家。这样的场景,不该只是让我们感慨一下就翻篇。
信息来源:
抖音个人号吴姐
文明杂志《海女:消失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