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安是著名的“将军县”,从这里走出了二百多位将军,王建安和陈锡联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位将军在战争时期,因为战事而频繁产生交集,成为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战友,这样深厚的感情自然是经得起现实考验的。然而,在1976年时,王建安去找陈锡联这位老战友叙旧时,却遭到秘书阻拦,王建安立刻发了脾气,认为陈锡联摆起了臭架子,陈锡联真的是一个不顾旧情谊的人吗?
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长征的路上与敌人进行了一场遭遇战,许世友指挥部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时敌人放出了一声冷枪,陈锡联在旁边恰好发现,把许世友推向了一边,而他却中枪倒下了。陈锡联很幸运,子弹从他的胸腔穿过还活了下来,只是当时过草地环境非常艰难,徒步行军就已经人困马乏了,带着陈锡联这样的重伤员成为了一种负担。
许世友很心疼陈锡联受伤,这可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位将领,当初刚参军时就异常勇猛,被称为“小钢炮”,这样的作战风格和脾气秉性非常对许世友的胃口,陈锡联也没有辜负上级的信任,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任务,这样的将才谁不喜爱呢?再加上陈锡联是为救自己而受伤,许世友下令,抬也要把他抬出草地。
许世友的想法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当时竟然找不到抬担架的人,这时王建安站了出来,告诉许世友和陈锡联,只要他有一口气,就会带着陈锡联走出草地。王建安就这样搀扶着陈锡联一步步走出草地,他不是身体素质有多强,而是舍不得抛下同志,靠着顽强的毅力,拼着最后一点力气,硬是把陈锡联扶出了草地。这份恩情对陈锡联来说就是救命之恩,让他没齿难忘,这才有了后来征战沙场的陈锡联将军。
1955年大授衔时,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而王建安却不在其中,他是后被划了出去,毛主席认为他“骄傲自满”,因此他没有参与上这一年的授衔。之所以给毛主席留下这样的印象,就是王建安在抗战时期,在如何打扫战场时与陈老总产生了分歧,陈老总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可王建安作为他的副手却认为补充军事物资更为重要,为此二人吵了起来,王建安还拍了桌子,最后摔门而去。
王建安在部队里是位军政双全的优秀将领,可他的缺点就是脾气非常耿直,有什么说什么、不吐不快,而且他是重感情又坚持原则的人,所以与陈老总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本来战争日期搭档发生意见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被人添油加醋传到了毛主席那里,因此给毛主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包括陈老总等人说情,并讲明了当时事情的经过,王建安又重新恢复了上将军衔,只是他比大授衔要晚了一年。
建国后,王建安与老战友陈锡联分别在各自的岗位工作,时不时交流沟通感情,他们的关系一如既往地要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工作职务也发生了变化,1976年时,陈锡联是副总理一职,王建安则在山东军区主持工作,在他回北京汇报工作时,恰巧遇到了老乡加战友陈再道,于是二人商量一起去看陈锡联。
结果到了陈锡联家门口,连门都没进去,被秘书拦了下来,秘书告诉王建安,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写成材料,由他代转交给陈副总理。王建安一听,火爆脾气就上来了,认为陈锡联官升脾气长,摆起臭架子了,接着愤愤不平地转身离开,并且还丢下了“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把秘书都吓得慌了神,他没想到事情会弄成这样,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陈锡联。
陈锡联知道后,苦笑了一下,让秘书约王建安第二天见面,解释一下这个误会。第二天到了时间时,王建安特意迟到了几分钟,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后来他才知道,陈锡联是真的忙。那时候周总理病重已经无法处理事务,很多事情都由陈锡联处理,由于琐事太多,陈锡联为了提高效率,特意叮嘱秘书,不是大事就不要打扰他。
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王建安也知道误会了陈锡联,两位老战友又重归于好,那份战争结下的深厚革命情谊岂会因为一点小事受到影响,解除了误会就是尊重和体谅,在国家大事面前一切都是小事,这是每位革命将领都懂得的道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