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大弑君之臣,他们都是谁呢?其中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惆怅的枫史叶 2025-01-29 21:53:38

世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弑君者众多,但真正让人闻之色变的,却只有那么几位。他们或是权倾朝野的外戚,或是位极人臣的将军,有的甚至只是一介武夫。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骇人听闻的"弑君"恶名。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些弑君者中,竟然有一位的手段之残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人不但将一国之君当街格杀,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最血腥的方式终结了一位天子的性命。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只此一例。

那么,这些胆大包天的弑君之臣究竟是谁?他们为何敢于犯下如此滔天大罪?最关键的是,那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弑君者,又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惊世骇俗:权臣成济当街弑君记

正元元年的长安城,一场惊天动地的弑君案震惊了整个魏国。这一年的冬天,魏帝曹髦在长安大街上被一名将领当街刺死,这位将领就是司马昭的心腹大将成济。

这一天,曹髦身着常服,带着数百名侍卫准备前往司马昭的府邸对质。在路过长安大街时,成济带着一队士兵拦住了去路。当时的场面极为混乱,街上的百姓纷纷躲避,商贩们慌忙收摊逃命。

曹髦年仅20岁,正值年少气盛。他拔出佩剑,指向成济,喊道:"我乃天子,尔等何敢阻拦!"成济不为所动,挥枪直取曹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髦身边的侍卫竟然四散而逃,无一人上前保护。

眼看长矛就要刺中,曹髦试图躲闪,却因为慌乱摔倒在地。成济趁机上前,一矛刺穿了这位年轻皇帝的胸膛。鲜血很快染红了曹髦的衣衫,洒落在长安的街道上。

这样的惨剧发生后,司马昭立即下令封锁消息。但是,当街弑君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私下议论纷纷,有的人说成济是奉了司马昭的密令,有的人则说这是一场意外。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司马昭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做出表态。他在朝堂之上宣布,成济擅自杀害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必须严惩不贷。

三日后,成济被押赴市场,处以三族之刑。行刑那天,长安城的百姓挤满了街道,亲眼目睹了这位弑君者的下场。据说,成济在行刑前大呼冤枉,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但这时候,任何辩解都已经太迟了。

一个月后,司马昭扶立了曹髦的堂弟曹奂即位。这位新帝登基时年仅五岁,完全无法与司马昭抗衡。从此,曹魏王朝的大权彻底落入司马氏之手。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公然的弑君行径,这让成济成为了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个弑君者。

二、宫闱血案:赵高的连环弑君计划

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的消息传回咸阳,朝野震动。这位缔造了统一帝国的君主留下一道诏书,却引发了一场惊天阴谋。当时的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联手,上演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夺权大戏。

赵高原本只是秦始皇身边的一名小吏,因为精通法律而被选为中车府令。他善于察言观色,对秦始皇言听计从。秦始皇对他极为信任,甚至让他负责教导幼子胡亥读书。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宦官,却在秦朝的覆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公元前210年九月,秦始皇在沙丘驾崩。按照常理,太子扶苏应当继承大统。然而赵高与李斯却密谋篡改遗诏,将继承人改为了胡亥。他们伪造了一封诏书,命令扶苏与大将蒙恬自尽。

这封假诏书的内容极为巧妙。上面不但有秦始皇的印玺,连笔迹都惟妙惟肖。使者将诏书送到上郡时,蒙恬正在督造长城。扶苏与蒙恬对此深表怀疑,但在重重压力下,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尽。

胡亥继位后,赵高开始了他的第二步棋。他先是挑拨胡亥与李斯的关系,散布谣言说李斯有谋反之心。随后又怂恿胡亥处死了李斯全家。李斯临死前才明白,自己竟然成了赵高的棋子。

赵高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他在朝堂上玩起了"指鹿为马"的把戏,公然挑战朝臣们的底线。不同意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贬。渐渐地,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对赵高说"不"。

二世皇帝胡亥在位仅仅三年,就被赵高毒死。这次赵高连伪装都懒得做了,直接宣称胡亥病逝。随后,他立了秦王子婴为帝,企图通过这个傀儡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但赵高没想到,看似懦弱的子婴却暗藏杀机。在一次祭祀大典上,子婴借机将赵高召至宫中,命令侍卫将其处死。然而为时已晚,赵高的所作所为已经让秦朝元气大伤,无力抵抗各路起义军的进攻。

仅仅四十六天后,咸阳城破,子婴投降,这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赵高用了六年时间,间接害死了三位皇帝,最终却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他的弑君手段虽然不如成济那般惊世骇俗,但其连环计的歹毒程度,却是前所未有。

三、权力之路:董卓的霸权之路

东汉末年的洛阳城,一场权力的游戏正在上演。何进作为大将军,眼看着宦官集团日渐壮大,一纸诏书便将董卓招入京城,这一决定让东汉王朝走向了不归路。

不同于赵高的阴谋诡计,董卓的弑君之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他初入洛阳时,带着西凉铁骑,号称十万大军。这支军队在洛阳城外扎营时,当地百姓就已经闻风丧胆。有个当地的老农说:"这些铁骑踏过的地方,连青草都不会再长。"

董卓进京后不久,何进就在宫中遇刺身亡。朝廷陷入混乱,董卓趁机掌控了洛阳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废黜了年仅十四岁的少帝刘辩。那天,他带着数百名士兵闯入皇宫,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强行将少帝拽下龙椅。

但董卓并未就此罢手。一个月后,他又设下鸿门宴,邀请已经被废黜的少帝赴宴。宴席上,董卓命人端上一杯加了剧毒的美酒。少帝刚饮下酒,就口吐白沫,倒地身亡。这一幕被当时的太尉杨彪亲眼目睹,他在日记中写道:"董卓竟如此肆无忌惮,当着众人面毒杀天子。"

为了巩固权力,董卓又立了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新帝登基第一天,董卓就下令将皇宫搬到长安。迁都途中,他命令士兵烧毁洛阳城,熊熊大火烧了三月有余。

董卓在长安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的暴行引起了群雄讨伐,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讨董。更要命的是,他还收留了一个叫吕布的武将。这位"臂力能扛鼎"的猛将,原是丁原的部下,却因为一匹赤兔马就背叛了主公。

董卓对吕布极为信任,甚至认他为义子。有一次在朝会上,董卓当众说:"有吕布在,我便高枕无忧。"谁知这句话成了他的催命符。没过多久,司徒王允就开始筹划诛杀董卓的计划。

王允先是用美人貂蝉打动了吕布,又许诺他高官厚禄。在某个早春的清晨,当董卓乘轿准备入朝时,吕布带人突然杀出,一枪刺穿了董卓的咽喉。董卓临死前只来得及说了一句:"竟是你这逆子!"

董卓的尸体被扔在长安街头示众。百姓们对着这具尸体又打又踢,甚至有人割下他的肉带回家煮食。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最终落得个如此下场。但他的死亡并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汉朝,反而让天下更加混乱。各路诸侯趁机崛起,天下从此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四、东汉末年:梁冀的专权之路

东汉后期的洛阳城内,有一座府邸气势恢宏,规模甚至超过了皇宫。这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梁冀府邸。梁氏家族在短短数十年间,从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一跃成为了东汉最显赫的外戚家族。

梁冀的崛起始于其妹梁舒的入宫。梁舒成为皇后后,梁冀便开始大肆聚敛钱财。他在洛阳城内设立了数十个"梁园",专门收集天下奇珍异宝。每当各地进贡珍品时,都要先送到梁府过目,梁冀挑选之后,剩下的才能进献皇宫。

据《东汉记事》记载,一次南方进贡了一批珍贵的明珠。按照规矩,使者先将明珠送到梁府。梁冀看中了其中最大的一颗,直接收入囊中。使者不敢言语,只得将剩下的明珠送入宫中。皇帝问起最大的那颗去向,使者支支吾吾,最后还是一个老太监道出实情。

不仅如此,梁冀还插手朝廷人事。但凡官员升迁,都要先到梁府打点。有一位叫郑众的清官,因为不肯向梁府行贿,被一连贬官三次。郑众在被贬的路上写了一首诗:"三贬未足耻,不向梁园朝。"

梁冀的嚣张跋扈终于在汉质帝即位后达到顶点。质帝本名刘缵,年仅八岁登基。一次朝会上,小皇帝看到梁冀趾高气扬的样子,突然指着他说:"这就是跋扈将军!"这句话传遍朝野,"飞扬跋扈"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梁冀得知此事后,立即召集心腹商议对策。三日后,他以"皇帝年幼不堪重任"为由,强行废黜了质帝。更令人发指的是,在废黜质帝后,梁冀又命人在质帝的饭菜中下毒,活生生毒死了这位年仅十岁的小皇帝。

但梁冀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新立的汉桓帝在宦官集团的协助下,开始暗中筹划除掉梁冀。他们先是散布谣言,说梁冀要谋反自立。随后又秘密联络禁军将领,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动手。

某个深夜,禁军突然包围了梁府。梁冀正在举办宴会,猝不及防之下被乱刀砍死。朝廷下令抄没梁家全部财产,光是金银珠宝就装满了数百辆马车。据说搬运梁府财物,整整用了一个月才完成。

梁冀的覆灭,看似解决了外戚专权的问题。但实际上,随着外戚势力的衰落,宦官集团开始坐大,东汉朝廷的局势并未因此好转。十常侍的崛起,预示着这个王朝即将走向末路。

五、历史启示:弑君之祸对王朝的影响

从曹魏到东汉,这四位权臣的弑君行径虽各有不同,却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改变了王朝的命运,更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成济的弑君案为例,这起震惊朝野的事件直接加速了曹魏的灭亡。司马氏家族借此机会扶植傀儡皇帝,为他们日后篡魏做好了铺垫。一位当时的史官在记录这件事时写道:"自成济弑君,魏室威严尽失,群臣视君王如草芥。"

而在秦朝,赵高弑君的手段虽然隐蔽,但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他先是诱使太子扶苏自尽,接着又毒死二世皇帝,最后连傀儡皇帝子婴也难逃厄运。一位史学家曾说:"赵高三弑其君,实为千古罕见,此乃亡秦之祸首。"

董卓的专权之路则更为血腥。他不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废黜少帝,还当众毒死皇帝,这种公然藐视皇权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震动。一份当年的竹简记载:"自董卓弑君之后,四方诸侯皆起兵讨伐,天下从此大乱。"

梁冀的专权之路虽然看似平稳,但他暗中毒死质帝的行为同样动摇了皇权根基。一位名叫应劭的史官在《汉官仪》中写道:"梁冀专权二十年,朝廷威严扫地,外戚之祸,莫此为甚。"

这四起弑君案件还暴露出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发生在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曹魏的内忧外患,还是秦朝的积重难返,亦或是东汉的党争不断,弑君之祸都成为了加速王朝衰落的重要推手。

史料显示,每次弑君事件发生后,朝廷都会陷入长期动荡。就拿董卓弑君来说,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导致天下三分。而梁冀弑君后,外戚势力虽然衰落,但宦官集团却趁机坐大,最终酿成"灵帝宠信十常侍"的祸局。

从制度层面来看,这些弑君案件也暴露出了王朝统治的深层次问题。秦朝中央集权过度,赵高才有机会玩弄权术;东汉的外戚干政,则为梁冀这样的权臣提供了可乘之机;而曹魏的军权不统,也让成济有了可趁之机。

这些弑君者虽然最终都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成济的当街弑君,成为历史上最为骇人听闻的案例;赵高的连环计,被后人视为权术的典范;董卓的肆意妄为,导致天下大乱;梁冀的专权跋扈,则成为外戚干政的代表。

1 阅读:12
惆怅的枫史叶

惆怅的枫史叶

惆怅的枫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