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的三个热搜新闻:
1、16个外甥又到舅舅家过暑假了。
这位舅舅说,自己有3个姐姐,一个妹妹,16个外甥,每年寒暑假都组团来自己家。不算给的红包,暑假大约花费6万,寒假2万。
他说,怕下一代感情生疏,想用自己的力量把孩子们聚拢起来。
妻子也很理解,认为来到这个大家庭很温暖。
2、暑假舅舅投喂8个外甥,5口锅同开。
男子的8个外甥都来自己家过暑假,中午做饭像“打仗”,每次5口锅同时开火,又是炒菜又是蒸包子。
舅舅说,做饭迟了半个小时,外甥们就说饿的受不了了。
3、一放暑假8个外甥又来了。
男子迎接放暑假来家里的8个外甥,大包小包又要住两个月,每次放假他们都来,风雨无阻,马不停蹄。
男子:做舅舅的太难了,这个暑假怎么过呀,我的老婆本又要被吃空了,还是单身呢!
不论是16个,还是8个外甥,光是想想这些数量的孩子在一起的场景,就感觉头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而是近2个月,60天呀。
别的先不说,光是吃饭这一块,就足够让人头疼的了。
不管是真的,还是为了流量摆拍,我都无比佩服身处其中的舅妈。
02
这个事,考验的不仅是舅妈的定力,更是情商。
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么多孩子在一起,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都是半大不大的孩子,用什么方式管理好这帮孩子,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以及做好其中的关系平衡,都是一门大学问。
我小时候一到放暑假,我二姑妈家的两个孩子,经常到我家来常住。加上我跟我弟,我妈三个人,每顿饭都是5个人吃饭。
偶尔,我三姑妈家的两个孩子也会过来住几天,7个人吃饭,菜都是用盆装的。每顿至少得炒4个菜,不然不够吃。
小孩子很真实,不会像大人那样悠着点儿,有吃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吃。
菜炒少了,后面来吃饭的人,可能就只剩下汤汁了。
人多,自己家种的菜不够吃,要去街上买菜,这是无形中多出来的开支。小孩也是客人,不能光吃素食,还得买些鱼、肉之类的荤菜。
那会儿,大家的经济都不宽裕,钱花了,心里免不了一阵哀嚎。
地里还有农活要干,有客人在家,势必要分一部分精力出来,耽误干活的进度。
我妈好多次都在背后悄悄唠叨,他们怎么还不回去?他们什么时候回去?烦死了。
一边抱怨,一边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大人的难处,作为小孩子的我,自然是没法儿体会的。心里还在埋怨我妈,不就是来住几天嘛,用得着这个样子吗?
03
我也会去我舅妈家,舅妈家有两个表姐,和一个表哥。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最大的比我大10岁,最小的比我大5岁,我跟我二表姐玩得最多,关系最好。
他们走哪儿都带着我,包括干活、赶集、走亲戚。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跟我舅妈的娘家人都混熟了。他们都认识我,我也认识他们。
我去了不止一次,连他们村里的一些人,我都认识。
这个关系,放到现在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
大家都住到城市里面,各进各家,各关各门。除非是有什么喜事儿,或是过年,才能把大家聚集到一起。吃上两顿饭,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现在大家的娱乐活动多了,选择多了,手机、电影、旅行等。少了小时候,聚在一起的那份纯粹。
04
但现在的人,多了界限感,不会再去轻易麻烦别人,怕给别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我个人觉得,这一点,是进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去人家家里,容易打乱别人的生活节奏。两三天,可以接受。再久一点,可能心里就有不爽了。
孩子放寒暑假了,要么出去旅游,要么回老家,不会像我小时候一样,正儿八经地到谁家去住一段时间。
照顾自家两个孩子我都感觉很苦恼,再多来几个,苦恼翻倍啊。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父母有农活要忙,放养是再正常不过的状态,吃饱穿暖即可。天宽地阔,玩的这一块,基本不用大人管。
如今,都在城市里生活,居住的空间、场地有限。如何玩,让孩子满意、开心,是一件极其耗费脑细胞的事。
角色互换,大家的感受差不多,就不必去叨扰人家了。
这就造成了另一种现象,下一代亲情淡薄。
05
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可能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小时候一起玩得多,关系好,长大后关系就一定好。有小时候的感情基础做底色,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就我自己的成长感受而言,这个,还真不一定。
我小时候,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来往也多。
长大后,各自有了不同的发展,人生际遇不同,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都不怎么联系了。也不见面,感情自然就淡了。
现在可能就是微信联系人列表的一个名字,偶尔在朋友圈点个赞,仅有的联系,也就仅此而已。
未雨绸缪是好事儿,感情从娃娃抓起也没错,但忽略了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人。
不过,小时候有这么一段温馨的记忆,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倍感温暖。
那是一段至真、至纯的童年时光,是不可磨灭的,美好的童年印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