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是国家4A级景区,素来以“佛宗道源”和“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
在天台的建筑群中,有一个旅游观光的热点——“济公故居”,这里一年四季游人如织,令人赞赏不已。
故居门口,立有一块深绿色的石碑,上面刻有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手书的金色笔迹:“人民很喜欢济公,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说起周总理这段题词,还有一段难忘的往事:
1957年4月27日,周总理陪同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及其爱子到杭州访问,在瞻仰西湖虎跑寺济公塔院时,他对伏老说了上面这段话。
伏老的儿子对中国的历史人物颇有研究,他接着说,“济公本来想替天行道,但统治者不许他这样做,结果他只得装疯卖傻。”周总理称赞说:“你对济公倒颇有研究。”
进入故居大门,就是李府大门,三座厅堂平行,间有道地,两边有厢房和走廊,济公就生于斯,长于斯,令人浮想联翩。 #观点创作营第二季#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天台人李茂春在国清寺虔诚拜佛,当大殿的诵经声刚要响起时,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塑像在他面前轰然倒塌。
李茂春大惊,慌忙回到家里,不想其妻王氏正巧产下一子。
年近四旬仍无后嗣,如今得子,李茂春喜极而泣,请国清寺住持为之取名李修缘。从此,李修元便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当时,李氏家族历经了七代官宦,祖上还出了位驸马爷,位高权重。因为此子乃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净慈寺志》),且出生之前有异事发生,李氏族人对其寄予厚望。
修缘苦心潜读,本可像祖上一样走上仕途,但他的个人特性和一次婚姻变故,使他的人生之路发生变化。
修缘长相俊美,学识非凡,深得舅舅王世安的赏识,他想把自己的独生女儿王秀莲许配给他。这对表兄妹从小两少无猜,亲热非常,来个“亲上加亲”也是顺理成章。双方父母一拍即合,订下婚约。
不巧,李茂春夫妇先后谢世,修缘守丧三年,三年后舅舅为之操办成婚大礼。
哪知成婚之日,修缘跑到国清寺,跪在方丈法空师父面前,说表兄妹婚配不利下代,拒婚不成,恳求出家,请他收留为徒。法空见其志坚心切,也就答应下来。
新郎突然变成和尚,让王家上下大吃一惊。从此,修缘以“道济”的法号在国清寺中修行。
他舅舅王世安常来寺中恳求“道济”还俗,搞得方丈法空和道济十分不安。师徒经过商量,就把道济送到杭州灵隐寺。
济公在世时,人们就称他为“济颠”。
当年僧众告他违背戒律,灵隐寺住持慧远却说“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济颠”就成为法名道济之外的绰号。
济公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游戏人间。但却时常救人于水火,既颠且济,这个称呼是对其外貌和精神的最好概括。
至于济公、圣僧、济公活佛等名号,则是后代人对高僧道济的尊称了。
慧远逝世后,济公失去了庇护。转投净慈寺德辉长老,升作书记僧,寺中榜文开疏也多出自他的笔下。最后圆寂该寺中。
在净慈寺中,发生过一件颇能体现济公神通的事情:
“火发寺毁,济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而出,报寺众曰: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盖六甲神也。”
这件事还见于明释大壑《道济传略》和《浙江通志》等处,是济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香积井历经损毁重建,至今犹在,算是济公神通的一个见证。
然而,不管被人们称为英雄还是神僧,济公都只是一个凡人,也有凡人的生老病死。
据《济颠道济禅师语录》记载,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六日,济公说:“今日我归去也。”
又命人找来剃头匠,烧好洗澡水。剃头沐浴后,济公换上洁净衣服与僧鞋,后端坐禅椅上,令人取来文房四宝,写下这首《辞世偈》,此偈言实可彰其一生: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他说,不要看我这六十年来邋邋遢遢,表面上仿佛是不在意,可是我六十年来所做的都做完了,该结的缘都结了,该度化的都度化了,如今要走了,依旧水连天碧,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南怀瑾先生曾评价这首诗:“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几乎无一句、无一字而非禅境,假使对于禅宗的见地,没有几十年的深刻造诣,实在不容易。”
而于我这个平常人而言,对这首偈的感受是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珍惜当下,不要做遗憾的事,至于将来的是非常败,不要放在心上,一切顺其自然。临了,只要不觉得虚度此生,那就是最好的。
那么,你读到这首诗偈,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