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2岁的老戏骨,为演一个角色拼命减到120斤,这简直让人心疼得揪心。在当下浮躁的演艺圈,冯远征用瘦削的身躯诠释着什么叫"艺术追求"。
说起冯远征,不少人对他最深的印象还停留在《我爱我家》里的一贯天真的傻人,谁能想到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角色背后,是一位对艺术近乎偏执的追求者。为了在话剧《杜甫》中完美还原诗圣最落魄的岁月,他不惜一次次与体重较劲,让自己的身形愈发消瘦。"每次演他之前,我都要减肥,尽管我很瘦了,还要减。"这句话背后,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
时光倒回到2019年,著名编剧郭启宏历时30年再次提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杜甫形象。这部作品不是简单地歌颂诗圣的伟大,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知识分子。当杜甫带着儿子去要饭、与猴子争抢野果的场景被搬上舞台,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了完美演绎这个角色,冯远征付出的远不止体重的减轻。剧组12天读完24遍剧本的故事,让人想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训。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有多少人愿意这样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冯远征坚持要求演员们不要把诗念成诗,而要说成话,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养分吗?
更令人动容的是,冯远征不仅自己追求艺术的极致,还在为整个行业的未来殚精竭虑。当年轻演员刘智扬因为要在剧中饰演"老大哥"李白而忐忑不安时,冯远征给出的回应耐人寻味:"一个角色演了十年、二十年,也就成长起来了。"这番话里,浸润着一位艺术家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和期许。
在《杜甫》的结尾,冯远征加入了一段"和自己的对话"。这个创新之举,不仅将戏剧张力推向高潮,更像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刻诘问。诗圣杜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而今天的冯远征,何尝不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演员的修养就是一个民族的修养。"这句话在冯远征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当我们感叹他为艺术瘦到脱相的同时,是否也该思考: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找到这样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精神?
当艺术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成为一种信仰,当演戏不再是一种表演,而成为一种修行,这或许就是冯远征用消瘦的身躯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在这个追求速成的年代,我们是否也该停下匆忙的脚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