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城一派
不知不觉,到今年五一节,我从杨家门搬到环北新村,已实足有26个年头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搬家那年,儿子刚读小学,如今已工作五年了,而环北新村,也从当初的小鲜肉,变成了“小老旧”。
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生出一些情愫来。比如生我养我20年的老灵安,割舍不断的乡愁,化成了30多篇怀旧文章。
而环北新村,于我而言,就像一个老情人,虽经岁月磨难,但那份感情却愈发坚固,历久弥新。刚搬来那会,别人问我搬哪了,我说,环北新村,打靶场就在我家后面。确实,推开北窗,打靶场近在咫尺,几棵大树的树枝几乎触手可及。
打靶场又名假山,说白了就是一个土墩子。根据《桐乡市军事志》记载,靶场建于1976年,长55米,宽25米。1987年3月,因修建环城北路,打靶场报废。
打靶场,顾名思义,就是民兵训练打靶的场所,当时仅设有100米、150米、200米3个靶台,主要供使用轻武器作卧、跪、立各种姿势的射击训练之用。
桐乡境内无山,所以哪怕是一个土墩子,也能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而作为靶场的假山,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废弃后的靶场,常有三三两两的市民上假山游玩。我刚搬来的那会,还能在土坡上挖到当年的子弹头。
说来难为情,我虽然与假山做了20多年邻居,上去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周末下午,我沐浴更衣,焚香净手,决定虔诚地与假山来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好好地跟她亲近亲近,以弥补这20多年来对她的轻慢和无视。
原先的亭子,只剩下两只90度角的水泥凳子,本该爬满藤蔓的水泥架子空荡荡的,几个健身器有点锈迹斑斑,一看就是很久没人使用了。
那山,那树,那人。假山无言,住户有情。附近的居民跟这座假山朝夕相处几十年,抬头不见低头见,早已生出感情。这份深入骨子里的感情,难于割舍。
近年来多次遭遇雷雨大风袭击,大树折损不少,但剩下的几棵年过半百的大树,依然顽强屹立在假山上,守护着这方土地。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打靶场,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一生无言,但似乎又在诉说、见证着这个时代变迁的历史。(照片拍摄:桐城一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