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衔前主席认为粟裕有资格领元帅衔总理力挺给陈毅授元帅衔

伴你玖玖 2023-03-05 14:50:06

众所周知,在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和粟裕是一对好搭档,两人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自1947年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其中主管军事。

现在我们知道,在十大元帅名单中,陈毅入选,粟裕落选。其实,两人之间到底谁能入选十大元帅,毛主席与周总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最终周总理说服了毛主席,让陈毅入选了十大元帅名单。

在1955年授衔仪式还没开始前,主席认为粟裕有资格领元帅衔,但周总理力挺陈毅,觉得陈毅授元帅更合适,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事件。

关于授衔,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就给八路军授过军衔,当时国共两党共同抗战,为了更好地统一指挥,当时的红军接受了来自国民政府的改编。

改编后,国民政府按照他们的军衔制度,给改编后的八路军以及新四军的高级将领授衔。

时间来到了1948年,当时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大半,解放军在各大战场上开始逐渐占据优势。在这样的局面下,高层有了想要授予高级军衔的打算,其目的是更好地统一指挥,建设军队的正规化。

不过,1948年高层想授军衔的想法并没有实施下去,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两点。

首先,当时的全国战局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依旧不是很稳定,军队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战场上。其次,授衔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避免分心,高层授衔的想法也就暂且搁置了。

新中国成立后,授衔工作再次提上了日程,由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此前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且整个评选过程又极其复杂,需要对每个将领都认真对待。

因此,负责授衔工作的同志压力很大,整个授衔工作完成的时间也拉长了。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了,评选军衔的相关工作进度延缓了,但整个过程还在有序进行中。按照当时最高级领导的指示,元帅和大将由政治局讨论,由中央书记处提名。

上将,中将,少将则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治干部部提名,然后将名单上报给中央军委裁定。校级军官则由各兵种,各大军区提报,然后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干部部斟酌决定。

由于缺乏经验,我国在军衔制度上参考了苏联方面的军衔制度,并且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后,我国制定出了新的军衔制度,就是1955年授衔的那一套。

制定了新的军衔制度后,最难的应该是职务评称,授勋名额有限,尤其是元帅军衔,一共就十个人,到底选谁呢?

按照当时能被授予元帅的标准,一共有两大要求,首先是必须要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其次是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两点硬性标准缺一不可。

按照这个标准,能胜任元帅军衔的人就不多了,有资格的高级将领已经寥寥无几。最终,在十大元帅名单中,陈毅和粟裕二人到底选谁,上级展开了一番讨论。

主席在“陈毅和粟裕选谁授元帅”的问题上倾向于粟裕,主席认为,粟裕论战功,论资历,论才德都是优秀的。

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华东战果丰硕,名气很大,打得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将领们没有一个不害怕粟裕的。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主席是偏向粟裕的,毕竟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功劳很大,即使在红军时期早期的资历上不如陈毅,但各方面均优秀的粟裕得到主席的力挺。

时间来到了1953年,当时贺龙带着慰问团赶赴朝鲜慰问,在这期间,他谈起了自己被军委授元帅军衔的事情。既然贺龙知道了自己授元帅军衔了,那同为在元帅军衔内的粟裕也应该知道自己被授予元帅了。

有主席的力挺,粟裕授元帅原本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淡泊名利,基于多方面考虑的粟裕最终向中央军委推辞了元帅一职。

其实这并非粟裕本人第一次辞帅了,在整个革命生涯中,粟裕一共三次辞帅。当然,这三次辞帅并非三次辞职,其中两次包括辞去军中主帅的位置。

第一次发生在1945年10月,当时上级下令让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谦虚的粟裕认为张鼎丞的工作能力要比自己好,如果让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自己从旁协助,这样更有利于展开工作。

在粟裕的坚持下,上级尊重本人的决定,最终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一职,将正职让给了张鼎丞。

时间来到1948年5月,陈毅被调往中原局,上级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一职,这一次他再次推辞了。

粟裕接到自己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命令后,他本人是再三推辞,坚决不接受,理由也很简单,陈毅比自己更合适。粟裕说:

“陈毅同志在华东野战军是主心骨,是一位深得人心的统帅,上级应该由他继续担任司令员一职。”

这一次,粟裕还是像第一次辞司令那样坚持,上级再次征求了粟裕的建议,将原来的任命撤销,让陈毅继续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一职,在陈毅不在期间,粟裕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主持工作。

得知粟裕这次再度辞帅,毛主席对粟裕非常敬佩,他感叹道:

“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粟裕淡泊名利,三次辞帅的气度让主席都心服了,周总理也对粟裕高尚的品格大为赞扬。毛主席说:

“既然粟裕坚决辞帅,他得是第一大将!”

粟裕辞帅后,需要选出一个一个人替补粟裕的元帅一职,在中央书记处的一致决定下,选出了一个人——陈毅!

陈毅的条件同样符合授元帅,入党时间早,资历深,早期又参加了各种起义,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同样战功赫赫。因此陈毅当选元帅,同样实至名归。

就在陈毅被总理推举当元帅的时候,刘少奇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陈毅已经不在军队工作了,况且已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外交工作,已经不从事军事工作了。

与陈毅情况类似的邓公,刘少奇,以及周总理等人也因此不参与授衔了,按照这个规定来看,陈毅也可以不授衔。

如果陈毅不参加授衔,元帅候选人将再次选择粟裕,刘少奇十分支持粟裕能授予元帅军衔,两人的关系也非常不错,早期粟裕还是刘少奇的部下,受到刘少奇的重视。

在大会上,刘少奇力挺粟裕授元帅,为自己的老部下争取机会。就在此时,主张让陈毅授元帅的周总理不太同意刘少奇的意见。

为了说服刘少奇,周总理拿出了苏联将军布尔加宁的事迹与陈毅作对比,得到了现场多数人的赞成。

当粟裕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后,他谦虚地说:

“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其实,不管是陈毅还是粟裕被授予元帅军衔,都是实至名归的,粟裕为人淡泊名利,他主动辞帅,体现出他的高洁与谦虚。既然粟裕主动辞帅,上级最终尊重他的个人意愿,授予粟裕第一大将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