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大战,特朗普认怂了?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24 11:39:08

据媒体报道,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一次闭门会议上向投资者坦言,当前中美关税对峙的僵局“难以为继”,并预测“短时间内”将出现缓和态势。

随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接受采访时一改往日强硬姿态,表示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并乐观预测双方可能“相当迅速地”达成协议,大幅下调目前高达145%的对华关税。这一系列表态是否意味着美国在关税大战中“先眨眼”?特朗普是真的准备妥协,还是又一次虚张声势的谈判策略?

特朗普此次态度软化,并非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多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一是经济现实倒逼政策调整,美国加征关税的成本最终由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国内有较大声量反对对华关税政策,认为其政策导致股债汇三杀,通胀居高不下,供应链问题频发,迫使特朗普政府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战的可持续性。

二是国内政治压力增大,国内不光是民主党持续反对,拜登最近以罕见激烈措辞痛批特朗普政府“百日执政造成巨大破坏”,直指其政策导致美国社会陷入系统性危机。就连特朗普自己的人马斯克也炮轰特朗普关税政策,甚至对核心智囊爆粗口,统治集团内部裂痕已然显现,这不得不让特朗普反省自己。

三是中国反制措施精准有力,从稀土出口管制到不可靠实体清单,从反垄断调查到波音认证危机,以及从将美国的部分进口改为巴西、加拿大、欧洲等地,同时扩大内需,使得美方不得不重新权衡贸易战的代价。

尽管特朗普释放了缓和信号,但其表态仍充满不确定性。他一方面声称关税将“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又强调“不会降至零”,并继续渲染“中国占美国便宜”的论调。这种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可能只是在试探中方反应,而非真正准备全面撤关税。

此外,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期放风称,关税豁免只是“暂时的”,未来可能加征“新重点关税”。这种反复无常的策略显示,特朗普政府仍在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

面对美国的摇摆,中国态度似乎是你搞你的,我做我的,口径一直是: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对于美国发动的关税战,中方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愿打,也不怕打。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如果美方真的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极限施压那一套,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同中方对话。

目前看,中方的反制手段不仅限于关税,还包括:

一是供应链调整,加速“去美国化”,拓展与欧盟、东盟、拉美等市场的合作。

二是加快科技自主,加强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减少对美依赖。

三是多边外交,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金砖国家合作等,构建更广泛的国际贸易网络。最近出访越、马、柬三国,以及邀请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肯尼亚共和国总统威廉·鲁托访华,就是具体行动。

特朗普政府的“软化”姿态,反映的并非对华政策的根本转变,而是国内经济压力下的战术调整。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局,不取决于谁的口号更响亮,而取决于谁能承受更久的代价。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稳健,外贸韧性十足,而美国则面临通胀、供应链、政治分裂等多重挑战。也许只有当美国承受的代价足够惨重时,政策才可能真正转向。目前来看,还没有到他们难以接受的程度,所以关税大战还不会停止。

特朗普是否真的“怂了”尚难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单边霸凌的关税政策终将反噬自身。若美国仍幻想通过施压迫使中国屈服,最终只会证明,在这场耐力较量中,先眨眼的往往是更依赖别人的那一方。

2 阅读:64
评论员廖保平

评论员廖保平

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