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马斯克的“星链”,中国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心花手中开 2025-02-15 08:52:15

星链,又称星链计划,是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提出的一个宏伟项目,计划用“星海”战术向地面传输数据,旨在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星链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利用近地轨道卫星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星座卫星。截至2024年12月,星链卫星的发射总数已经达到了7213颗,为100多个国家的约500万客户提供服务。星链还计划在2027年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地球上的互联网已经被做到了极致,发挥到了极致,几无发展空间了。高瞻远瞩、先人一步的马斯克已把触角早早地伸向了潜力无穷的地球外面——近太空,妄图捷足先登,霸占操控近太空,以此来获得不可估量、源源不断的商业利润。

那么,星链究竟带给了马斯克多少利润呢?

星链对缺乏可靠的5G和光纤网络覆盖地区提供互联网服务,每年可以带来高达300亿美元的收入,约为其火箭发射业务年收入的10倍。

毋庸置疑,星链越完善,越成熟,吸引的客户也会越多,带来的利润也会越一发不可收拾。

不要认为,星链只会给马斯克带来可观的商业利润,其实呀,还会带来无法估算的军事利润。

也就是说,星链一旦运用到军事上,定会收到比商业价值不知要高多少倍的回报。

星链卫星的应用范围包括通信传输、卫星成像、遥感探测等同样适用于军事领域,并能进一步增强美军的作战能力,包括通信水平,全地域、全天时侦察能力,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和天基防御打击能力等。

另外,星链计划的卫星网络还可以解决美国本土与海外军事基地的无缝连接问题,以及困扰美国防部许久的5G网络建设中的既有频谱占用和腾退问题等。美陆、空军已分别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展开合作,探索利用星链卫星开展军事服务的方式。

不要认为,这些都只是设想,殊不知,星链早就被投入到军事领域了。

俄乌冲突时,美国国防部偷偷摸摸地从马斯克的SpaceX公司购买星链服务供乌克兰军方使用。

有了高性能“星链”的加持,乌克兰前线部队可以凭借互联网应用进行安全和高效通信,使他们无需依赖更容易被俄军监听的手机或无线电信号就能保持联系,增强了战斗力,提高了作战效果。

现在的战争,看似是枪炮之间的互轰对决,实则是背后的信息较量。

你有大炮,对方也有大炮,若抛开一切只谈硬碰硬的话,生死的概率各占50%。可若有了信息的加入的话,这个概率立马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即胜利方属于信息灵敏者。

你有大炮,若没有信息导引的话,你知道对方在哪里,更别谈能击中了。可你呢,一旦有精准信息的导引,你就可以设置好对方的位置数据,只需一发炮弹就可终结对方的生命。

这里的信息导引,指的就是利用卫星、无人机等发回来的数据图片。而马斯克的星链,则可以轻松容易地做到这些,且无惧干扰。

美国太空军司令约翰·雷蒙德以乌克兰冲突为例解释称,太空对于现代战争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于,Starlink卫星网络部署在地球上空20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并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这允许“前线的乌克兰军队能够与指挥部保持联系”。

一句话吧,这就是“太空战”!

从太空上打击地球,远比在地球上打击地球要轻松得多,便捷得多,有力得多。

这点,我国,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晓得美国的居心叵测。所以,在这点上,我国也绝不能落后。

在距离地球表面约160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轨道上运行的低轨卫星,因其较低的轨道高度,信号输送延时短、损耗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

根据国际惯例,外太空依据的是“先到先得”的原则。在近地轨道上,空间资源非常有限,谁先捷足先登,谁就先行占领最好的区域和位置。目前,全球对低轨卫星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除了美国的“星链”外,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韩国等相继规划了宏大的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计划。

星链率先把近太空的诸多区域给占领了,自然,人家就要发言权,人家就觉得高人一等。人家下一步还想继续发射4.2万颗卫星,意图很明显,就想把近太空的所有空间被占得个满满当当,一点不留。

这可不是好事,也绝对不允许星链这样做!

茫茫无边、潜力无限的外太空,也必须有我们中国坚强不屈、魁梧高大的身影在!

于是乎,我们中国也为在近太空上能分一杯羹争分夺秒地努力奋斗。

我国的“星链”叫“千帆星座”计划,也称作“G60星链”,由成立于2018年的上海垣信牵头建设,预计2025年底完成648颗发射,提供区域网络覆盖;2027年底完成共1296颗的一期建设,提供全球网络覆盖;到2030年底,完成超1.5万颗低轨卫星的互联网组网。

低轨卫星有损耗少、性能高的诸多优势,但要实现信号覆盖,就要有数以万计的卫星组团配合。也就是说,卫星越多,信号覆盖面就会越广。要想在低轨上能占有一席之,你就必须得争分夺秒地多发射卫星。

目前,美国的星链是7213颗卫星,而我国仅有72颗,差距悬殊。

要想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数量庞大的卫星,“批量化”生产就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一颗卫星的生产大概需要3至5年的周期,而“千帆星座”的卫星数量庞大,为加快研制效率,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自主研发打造了卫星智能制造平台,建立起模块化、标准化的卫星生产线,目前该生产线已具备年产300颗以上卫星的能力。

我国使用的是长征6号甲型火箭,该火箭一次性最多送18颗卫星上天。

去年8月,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甲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千帆极轨01组18颗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2月11日,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甲(简称“长八甲”)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59次飞行,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丁,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实现系列化。

这一次的发射,非比寻常,极大地震惊了世界。

《中国日报》英文版指出,“新型火箭首次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在追赶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在不久的将来,长八甲新型运载火箭“将用于为中国庞大的空间互联网网络部署大量卫星”。

路透社评价中国此举旨在通过一次发射将更多卫星送入太空,将推动中国对抗马斯克旗下卫星互联网公司“星链”在地球低轨道的过度存在的战略。

我国一边稳扎稳打地实施“千帆星座”计划,一边也不忘实现其商业价值,先后与巴西和马来西亚达成合作,向两国提供卫星网络服务。

在组建卫星星座的同时,我国在太空技术方面也屡屡取得进展。

今年年初,我国在激光数传领域实现一重大突破——首次星地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成功;中国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了针对巨型星座的“太空行动”,并开发了一种新的二进制鲸鱼优化算法(BWOA),可帮助中国卫星对“星链”等巨型星座卫星进行全面侦察。

这也就表明我国在有条不紊地追赶星链,同时也在为高效防备和对付星链谋划出了绝佳方案。

曾经美国的GPS独霸天下,我们也深受其害,随后,我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自研出媲美于GPS的北斗导航系统,不在受制于美帝国。而今,虽然马斯克的星链暂时领先,但我们有实力,更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星链”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0 阅读:16
心花手中开

心花手中开

观世间万象,写心中情感,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