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影子红了
编辑| 影子红了
一直以来,一个国家想要迅速走向富强的最佳办法,无疑就是接受来自别国的经济援助和帮扶。
比如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接受了美国的帮扶后,一跃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
而德国虽然在战败后分裂,被苏联和西方国家共同管理,但在援助和帮扶下也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发展效益。
以至于柏林墙倒闭两德统一后立即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
这也足以证明其他国家扶持和援助的帮扶到底有多么有效。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有一个名为阿尔巴尼亚的国家,他在历经了苏联帮扶15年,中国帮扶24年的情况下仍旧毫无起色。
甚至一直都显得寂籍无名,成为欧洲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
这也不禁让人感到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额这个国家一直穷困潦倒的呢?
与苏联的合作与破裂
1946年,战后的阿尔巴尼亚建立了共和国政权,面对战后重建的艰巨任务。
阿尔巴尼亚决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加入了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当时正值苏联国力达到顶峰,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请求,苏联自然欣然接受,这其中有着双重考量:
第一是因为阿尔巴尼亚地处地中海出海口的战略要冲,对苏联海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一点对于苏联的地缘政治布局至关重要。
第二点便是阿尔巴尼亚选择了与苏联相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高度一致。
这使得阿尔巴尼亚成为苏联在巴尔干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盟友。
在双方达成共识后,一场大规模的援助与合作正式启动。
苏联派遣了大批专家团队奔赴阿尔巴尼亚,为这个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他们的援助涵盖了阿尔巴尼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基础的粮食、能源供给,到关键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装备引进。
乃至国防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无一不体现出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全力支持。
尤其是1959年,苏联主席赫鲁晓夫亲自访问阿尔巴尼亚,并承诺提供全国粮食供应。
更是将12艘当时最新型的613潜艇部署到阿尔巴尼亚海域,这无疑进一步巩固了苏联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作为交换,阿尔巴尼亚同意苏联免费使用其国内港口,这使得苏联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地中海国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战略优势。
这段时期,苏阿两国的关系蜜里调油,合作紧密,然而,这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却隐藏着危机。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赫鲁晓夫在一次会议上提议对我们发动突然袭击,并要求东欧各国予以支持。
面对赫鲁晓夫的压力,大多数东欧国家选择了顺从,但阿尔巴尼亚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公开批评苏联对中国的攻击。
这一举动无疑激怒了赫鲁晓夫,也为苏阿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为了迫使阿尔巴尼亚改变立场,苏联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各项援助,并提出了最后通牒:
要么与苏联统一战线反对中国,要么交出港口控制权。
然而,阿尔巴尼亚并没有屈服于苏联的压力,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两个选项。
最终,苏阿两国于1961年正式断交,苏联也正式暂停了一切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措施,曾经的“蜜月期”就此画上了句号。
阿尔巴尼亚的这一举动,固然展现了其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但也使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援助来源,经济发展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而阿尔巴尼亚也在这时将求助的目光放到了我们身上。
阿尔巴尼亚的索取无度
与苏联断交后,阿尔巴尼亚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亟需新的外部支持。
此时,我国出于好意和感谢,也立即向阿尔巴尼亚伸出了援助之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一些物资援助。
但规模相对较小尽管阿尔巴尼亚的规模不大,但在中苏关系紧张之际,它勇敢地站在了中国一边。
这一举动赢得了我们由衷的谢意和信赖。阿方的坚定支持不仅增进了双边友谊,也为今后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于是在苏联停止援助后,中国迅速加大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力度,尽管彼时中国自身也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源并不充裕。
但为了帮助阿尔巴尼亚渡过难关,中国还是勒紧裤腰带,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资金以及技术支持。
几百万吨粮食、数以亿计的援助款、成套的建设项目、无私的技术转让……中国的援助源源不断地流向阿尔巴尼亚,帮助其恢复经济,实施了一系列五年计划。
中国专家远赴阿尔巴尼亚,克服重重困难,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工厂、发展农业、培训技术人员。
有些项目甚至超出了中国当时的技术能力,中国专家先在国内进行反复试验,待技术成熟后再到阿尔巴尼亚进行实施。
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甚至阿尔巴尼亚生产的一些质量低劣、找不到销路的商品,中国也主动帮助其消化处理。
起初,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援助不吝感谢,双边关系也相当紧密。
但随着时间流逝,阿尔巴尼亚对华援助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要求也日益增多。
这种变化引发了中阿关系的微妙变化,为日后两国交往埋下了一些隐忧。
他们将中国的援助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开始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不断追加援助清单。
仿佛中国对他们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义务。
更令人遗憾的是,阿尔巴尼亚在使用援助物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一些从中国引进的先进设备由于管理不善,被长期闲置在户外,经受风吹雨打的侵蚀,最终损坏报废。
甚至就连我们援助的优质钢管,也被他们用来建造电线杆所使用,这种不珍惜援助物资、缺乏自主发展意识的态度,也无疑令人失望和愤慨。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享受了中国十余年的无私援助之后,阿尔巴尼亚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要知道,我国当时之所以会对他们给予援助,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在苏联胁迫之际雪中送炭。
并且在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益时出了大力的一种报答。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阿尔巴尼亚虽然表面上衣服和睦相处十分友好的模样,暗地里却一直对我国进行攻击和抹黑。
甚至在1962年初九开始写有关我国的“政治日记”,并且一直写到1977筹备出版。
最终在1978年1月发行到各个地方,甚至还专门翻译成外文发布到国外。
更令人气氛的是,在双方关系迅速下降的那段时间里,中国驻阿尔巴尼亚领事馆内竟然还发现了大量的窃听设备。
这无疑是对中国信任的严重背叛,于是在1987年7月,我国领导人邓公下令暂停一切有关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措施。
这也于是这双方关系的正式破裂。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本应是一段互帮互助、患难与共的佳话,却因阿方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而变质。
阿尔巴尼亚的所作所为不仅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葬送了自身经济腾飞的宝贵机遇。
往后许多年里,阿尔巴尼亚的发展状况也依旧停滞不前,甚至因为没了援助直接一落千丈。
虽然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变强,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在后来有了一些回转。
但想重新回到先前的那种友好,显然也是不太可能了,阿尔巴尼亚也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参考资料
2008-10-04 中国知网 新华社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2008-10-05 中国知网 罗爱山 杨静水 深夜大突围——前苏联与阿尔巴尼亚决裂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