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年的海湾战争,最让中国感到害怕的一次美国芯片军事战。

谈数码过千里 2024-04-10 06:13:00
前沿导读

1991年,伊拉克防空阵地被1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进行轰炸。伊拉克军队还未做出应对,来自美国军队的数百架飞机轮番来袭,对伊拉克的军事基地进行军事打击。

两个小时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针对于这次军事打击做出公开说明,海湾战争正式打响。

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于伊拉克地区进行了高强度火力打击,失去制空战斗力的伊拉克节节败退,被打的毫无战斗力。曾经伊军引以为傲的坦克部队,也在美国高精度的军事打击面前灰飞烟灭。

最终伊拉克宣布接受停火,美国在海湾战争当中大获全胜,在国际上面引起了轩然大波。

海湾战争的决胜因素

海湾战争简单来说,是美国依靠强大的制空权对伊拉克进行碾压式的打压。之前的军事战斗,是以人海战术和大面积火力覆盖取胜。而海湾战争,是美国依靠高精度的军事力量打击,快速有效,一击致命。

美国的空中轰炸到底有多精确?导弹可以从窗户或者烟囱中进入屋内轰炸,在遇到有防爆门的地区,先炸开大门,再将导弹轰炸进去。

实现这种精准打击的核心因素,就是美国强大的芯片操控能力。

根据媒体消息显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投入战斗的控制芯片,有不少都是来自于日本厂商制造的芯片。

虽然说是在日本制造的,但是在涉及到核心的微处理器上面,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英特尔等美国高科技厂商当中。

海湾战争之后,日本政治官员出版过一本书《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里面写到了美国对于日本芯片的依赖程度,并且书里面还认为如果美方没有用日本制造的半导体芯片,那么美国打不赢海湾战争。

这本书的出现,警醒了美国。

1990年,美国国防部将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划分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位置,并且会逐步将用美国技术制造的芯片投入到军事战斗上面来。

首先做出回应的就是英特尔,英特尔在两年之后,在芯片销售额上面反超了日本企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企业。并且英特尔在技术发展上面,一直都投入10%以上的研发资金,哪怕在国际半导体行业衰退的一段时间内,英特尔依然在不断进行研发投入。

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当中,英特尔领跑全球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市值从10亿美金增长到了1500亿美金。并且英特尔是横跨了CPU设计、制造的厂商,全球半数以上的芯片市场已经被美国所掌控。

海湾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最早期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时候,受到了美国的许多限制,只能依靠前苏联的援助,以及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发展。例如谢希德、夏培肃、林兰英等人。

1965年,新中国依靠这些资源,打造出了第一款芯片。为后续“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的科研项目打下基石。

1987年,美国开始研发病毒芯片,将芯片应用到军事战斗当中。在海湾战争当中,伊拉克军队在法国购买的打印机中,就被美国安装了病毒芯片。

美国将芯片上隐蔽的病毒远程激活,病毒直接打入了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内,导致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全面崩盘。各地区的武装力量变成了无头苍蝇,美国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就瓦解了伊拉克的军事体系。

钱学森同志曾经这样说过:“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我们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我们为此失去很多。”

海湾战争之后,我国意识到了中控芯片对于军事领域的重要性,开始加速在半导体产业上面的投入。

1992年,邓小平同志来到上海贝岭公司视察,开始主抓半导体产业。

我们实施了华晶908工程,以及其他几个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升级。技术升级的道路走的很顺利,但是908工程由于欧美国家的技术限制,发展速度一直跟不上节奏。

到了1994年,我国大陆才形成了5家芯片生产的领头企业、10多家项目配套厂、20多家设计开发单位组成的产业链分工。但是规模很小,芯片的产能也有限,技术水平也达不到世界主流水准。

一直到2000年,上海市高管江上舟联合马启元、张汝京等人公车上书,呈递给国家部门一份关于微电子产业的报告,国家发布18号文件,以上海地区为重心继续推进半导体产业链。

江上舟又从美国拉来了尹志尧、林正浩等人,这才把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一步步带上了正轨。

0 阅读:3

谈数码过千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