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咱们小时候过年磕的酥心糖,现在彻底成老外的了!上礼拜刷到新闻说雀巢把徐福记剩下40%股份吃干抹净,我对着手机屏幕愣是咽不下这口糖。
三十年前东莞小作坊里捣鼓出来的糖果摊子,愣是让四个台湾老哥玩成了全国销冠,结果现在连祖传秘方都改姓雀了,这剧情比《甄嬛传》还刺激。

当年徐家老四兄弟在东莞街头支摊卖糖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他们能搞出个日产能1600吨的食品帝国。

九十年代那会儿超市里红彤彤的散装糖专柜,整得跟过年似的,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候买糖得拿夹子自己装袋称重,徐福记硬是靠这个骚操作把全国两百万家小卖部都变成了自家仓库。

你想想,九几年就能玩出"散装称重+统一定价"的套路,这不比现在网红带货高级多了?

要说这波收购最魔幻的,还得是徐家兄弟的退场姿势。

2011年第一次卖身雀巢拿走了17亿美金,这回剩下40%的股份又换了70个小目标,三十三年创业换来两百多亿真金白银,这买卖怎么看都像是提前写好的剧本。

有老哥在贴吧吐槽说这是"外资温水煮青蛙",要我说这锅也不能全甩给雀巢,徐家第二代没人愿意接班才是致命伤。

当年徐乘老爷子在年会上说"徐福记没有徐家人也可以",现在看这话倒像是给自己留的后路。

现在东莞街边随便抓个便利店,货架上徐福记的沙琪玛和雀巢咖啡都摆在一块了。

要说雀巢这手牌打得确实漂亮,徐福记3500家经销商织成的天罗地网,正好补上了外资巨头最缺的毛细血管渠道。

但问题是现在年轻人都不爱磕糖了,去年整个糖果市场才涨了5%,还没辣条增速零头多。

徐福记去年搞的零蔗糖黑巧,我尝过,那味道跟啃中药丸似的,难怪网友吐槽说"健康化转型转了个寂寞"。

前两天逛超市看见徐福记专柜,促销大姐还在那吆喝"春节必备",我瞅着那些红金配色的礼盒,突然想起小时候偷吃年糖被老妈追着打的场景。

现在00后过年都改发电子红包了,谁还整这些花里胡哨的糖纸?倒是听说徐福记在东南亚卖得不错,那边华人多还认这个年味,雀巢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国内失守的阵地要从海外找补。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白象,同样是民族品牌,人家宁可市场份额缩水也不接外资的盘。

徐福记这波到底是及时套现还是自断经脉,估计得再过十年才能看清。

倒是好奇雀巢接下来要怎么玩,是把徐福记当渠道工具人,还是真能搞出什么中西合璧的新花样?反正我下个月结婚订喜糖,准备换成本地老字号了,这波情怀税咱可不交了。

灵魂拷问:当民族品牌遇上国际资本,到底是嫁入豪门还是羊入虎口?老铁们在评论区唠唠,你支持徐家兄弟套现走人,还是该学白象死守阵地?顺便预测下,五年后的徐福记包装上,会不会出现圣诞老人抱着财神爷的魔幻设计?

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