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一名“老先生”,他今年78岁,举世无双。他不是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老师,而我也不是学校的一名学生;他是一名有着红色情怀,一心向党的人,也是我步入社会上的第一个位老师,改变我思想人生的贵人。
我第一次见到领导时是因为我的叔叔让我开车送他去一个地方,路上他问我:你多大了?在哪里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我一一回答,因我知道和我对话的人曾是位企业家、老板,按现在话来说就是成功人士,所以我在和他说话交流时都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后几天每天都和领导见面,在路上他说:你要利用时间学习练毛笔字,练毛笔字不仅能锻炼写一手好字,而且能修身养性,让一个人的脾气秉性都能达到最优状态,培养出来自身就会带着文笔之气。
康殿英先生
他和我说完我感觉到他对我很不一般,正常的话一个领导不会和刚步入社会的小青年说这些,也认识到他是想教育我,让我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人,不浪费人生大好时光。过了约一周时间,我的叔叔说你去康院长(康殿英)那里工作吧,他很喜欢欣赏你,你跟着他会学到真正的东西。我内心很激动很开心,可能这就是缘分吧,就这样从我毕业以后,步入社会进入工作第一个跟着的领导就是康殿英。他的名片是中华文人,1944年生,党员,高级工程师,书法家,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馆长、中华文人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北省国学学会会长,第十一届“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杰出传承者之一。
我第一天来到办公室,他给我的气氛就是书香之气,文化之风。人们都称他为康院长,他说:第一天来到这先适应适应环境,无论在任何地方,接触任何人,都要有一颗谦虚学习的心,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在你这个年龄要学会先做人再做事,珍惜利用好每天24小时的时间。你想以后成为真正有一番作为的人,就一定不要和你的同龄人有着相同的习惯,别人玩你要看书学习,懂得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两个人之间,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月看不出来,二个月感觉到说话和之前不一样,三个月就会有变化,时间久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这些意味深长的话我暗暗记在心中。
在没认识他之前,父亲经常和我说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父母是给予我生命,生我养我的人,我的领导是在我步入社会道路上指引成长方向给予我教导的人,我的人生导师。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一般的人生经历,我也真正领悟了领导对我说的话。工作上康殿英是我的领导,工作外我就是他的入室弟子关系,有什么事都想和他汇报,说一说倾诉一下,每次通过一件事,都会给我讲明白如何做,这样做的道理。
康殿英生在40年代,是爷爷那一辈的人,我们彼此年龄相差半个世纪,小时候听爷爷说在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很苦,吃个白面都感觉到很奢侈,更别提能吃上肉了。但康殿英就是那个年代的“富人”。他之所以成为富人,是因为他有着和别人不同寻常的思维和做事方法。他初中毕业,当时赶上困难时期,未能继续升学,只能回家务农。
当时康殿英的家庭也是很困难的,他的父亲是木匠,每天给十里八乡的人们做着木工活,这家需要做一个橱柜、那家需要做一个凳子,都来到康殿英家,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康殿英也就做起了木匠的工作。但每个木匠的手艺不同,我也知道了为什么同行没同利的区别;他刻苦研究,善于探索,在自己不会做的一个地方先向懂的人问,再自己研究;先模仿,在想出新的方法。康殿英之所以有这个精神,刚做了3年活,在当地就小有名气,正常的木匠一天工资1.5元,但他一天是3元,1.5元一天的木匠还不是每天都有活干,康殿英收3元找他做活的人排着队,这就是区别。
因为康殿英给别人家做活,首先考虑到让对方省时、省材,而且做出来的质量好,用料少又不多花钱,大家都找他做。他也有着一种敢为人先,善于担当的精神。1963年,当地发生了一个特大洪水爆发,下了七天六夜的雨,水库决口崩了;当时20多岁的康殿英和当地驻扎的解放军指战员村里的民兵们一起抗洪抢险。附近的几个村子的民居等都被大雨给无情的冲塌、冲毁,美好的家园被大雨都冲走了。有一位邻近村子驻军的解放军战士谢臣就是在这场抗洪抢险中失去了生命。大雨过后,重建家园,1964年当地政府部门在马路的北侧建了一座“谢臣烈士纪念亭”,因年久失修1979年康殿英自发组织村里几人一同修建,在修建时过路的一位先生说,你们修建的不错,看着很专业。
其实康殿英也是刚刚开始做木匠外的工作,得到了认可,这是他做事细心细致的结果,从这开始康院长就走上了他的建筑生涯,成立了施工队、后又建立基地、制定员工管理文件、建筑队更名为公司、成立党支部、建门市部、水磨石厂、预制厂、铁木加工厂、养老院等。他的公司进驻北京创业成功之后衣锦还乡,为家乡无私奉献。直至2004年退休后从事了文化行业,发起过10多次的全国文化活动,又成立了保定国学学会、河北省国学学会、文化促进会、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康院长和我说过:在他年轻时有一个心愿,就是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但事与愿违走上了企业家道路,最后我还是要回归到文化教育的,因为我喜欢,我就要去做。
我从2018年10月来到康院长身边,至今已4年,他每天的生活作息很规律,但在我或者别人看来都是感觉到很辛苦甚至有些累,他每天的起床时间是5.00,5.30自己锻炼身体,6.00吃饭,吃完饭写一个小时的毛笔字,然后到办公室工作,直至8.30办公室的人都来上班,下午5.30下班后他回到家里吃饭,吃完饭在书房工作到9.00开始休息,他今年已是78岁的年纪,年近80岁高龄,每天不低于12小时工作,这样的工作量一般年轻人都承受不住,但对他来说,一点都感觉不到累,甚至还很轻松。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每个人每天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他可以废寝忘食,如果每个人每天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么每天都感觉到度日如年,身心一点都感觉不到快乐。只有我能切身感受到康院长最主要的快乐源泉是来自有他现在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这个日记博物馆是以老党员、老红军、老将军、老干部等1921年后各行各业人物的日记为特色的场馆,日记本里有的记载了入党时的豪言壮语,有的记载了对党对国家及对社会的观察,有的记载了对家庭对个人的点滴记录。这些,都是历史的足迹,对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有着真实、独特的作用。
领导和我说过,上班工作8小时只是完成工作,真正自己成长学习的时间是在工作外的时间,要利用好早中晚的这几个小时。所以在领导的感染下,每天我的工作作息时间和状态和别人也就不同,别人大多是每天到时上班到时下班,周六日休息出去和朋友游玩,优哉游哉快快乐乐,而我的快乐是周六日不休息,但不是为了不休息而不休息,而是尽量能在这两天也跟着领导在一起,跟随着他学习除了工作外的他身上的知识本领,期冀我也能在而立年纪的时候,能够有一番作为,圆人生梦想。
这几年我有了改变,我从刚来时不懂得怎样写新闻稿,不懂得怎样使用相机,不懂得办公用到的word和excel工具等,到现在都变得熟练了;也从一个与他人说话交流语气不稳,到现在与他人的交流语气平稳,并开口说话前会先考虑一秒再说话的人;从一个领导出门都跟着开车的司机,到现在成为一名助理秘书;从一个开始负责办公室和领导后勤,到现在成为了一名日记博物馆讲解员。体现出我对日记博物馆所带来的我个人价值。这些成长都是我的经历,这些经历也都会使我成长。在这几年里,日记博物馆每天都来到不同的参观团队,接触到不同的人,有的是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员工、有的是企业高层、更多的是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各大专院校的校长师生来到日记博物馆参观学习。
总书记说过:“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谁能想到一个曾经在学校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到现在也算是一名日记博物馆的讲解老师了,每天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的创建及馆内每个展览的内容和各个领域的共产党员们的事迹,我内心有一种幸福感,也切身感受到了上学时老师在讲台上时给同学们讲课的艰辛,每位老师都是想把自身全部知道的知识传递给大家的。而来到日记博物馆,经过参观听完我讲解,会让大家真正知道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深层次了解写日记之妙,开始写日记或者是把自己的日记写得更好,上升到一个新境界。
保定市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始建于2015年10月,由我的领导康殿英老先生个人出资创办的,日记博物馆主要挖掘收藏1921年后建党、建军、长征、抗战、建国,包括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散落在民间的日记、史记、物记、碑记及日记、文集、传集、回忆录、家书、家信。通过收集整理产生日记故事日记背后的故事,建馆6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发展很快,收藏各类藏品近万件,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登记藏品2253件。由于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到此参观者达十万人次。现已经成为院校、军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场所,是一处独特的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记博物馆现被列为河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河北省5A级社会组织,河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被列入国家二级博物馆,202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保定博物馆之城观摩单位。
康殿英先生作品
我的人生导师康殿英从2004年退休后就步入了文化行业,在创建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之前,历年做过十多次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创建了文化促进会、河北省国学学会,到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都是他个人的行为,他把这些年所赚到的钱,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无私奉献投入到这里。他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想完成他在年轻时的愿望,“虽然没有当成老师,但也要成为一名能对文化事业,能对社会的教育做出贡献的人”。
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在平日里我经常问我的领导,我说:领导,您到这个年纪,您的生活也没有忧愁和烦恼,何不享受天伦之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您不觉得累吗?我的领导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不只是你这样说,在别人看来我也是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对于我来说工作这就是我的快乐,活到老学到老也要干到老,人不可一日无事做,一定要让自己忙碌起来,我的大脑就没有闲着过,每天都在思索东西,很多事情一个个排着等着我去做,我感到一天24小时时间不够用,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不一样,有的人是锻炼身体,而我就是靠的大脑每天思索锻炼。
提及为什么要做这个博物馆,领导说:人生有终点,奉献无止境,古稀再起航,脚下路正宽,一心跟党走,永远不回头。我是一名党员,要在有生之年为党多做点事,为后人留下点事。因我们做的事业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博物馆,这是一个红色的教育基地,填补了博物馆门类的空白。开馆费用都是由康殿英个人承担,来参观者不需要任何费用,每位来到日记博物馆的参观者带走的不是别的,带走的都是精神财富。领导的干劲十足,不得不让我佩服,从他年轻时创业的艰辛奋斗,所受到的阻碍这一路可谓是披荆斩棘。我也懂得了每个人只要有着正确的思想理念,走正道,一心为公,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领导的身边,在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的这个平台上,我学会懂得了很多东西,也在这个平台上结识到了很多的名人学士,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很多看重我愿意帮助我的寇老师、孙老师、安老师、葛老师、卢老师、李主任、滑主任等等。正所谓跟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在什么圈子里会结交什么圈子的人,这些都是带给我正能量,使我在二十一二岁的年纪里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正确思想观念,这是我得到的最宝贵财富。
因领导的教导,自身的改变,我也报考了大学,以扩招形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弥补了我不上学后没有成为一名大学生的遗憾,同时我现在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希望能尽早的加入到党组织。这几年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来源于我的领导我的导师康殿英,和在这个平台上结交到的良师益友,改变了我的思想,使我真正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环境很重要,但万事还要靠自己,只有丰富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会越来越强大。珍惜好每一天24小时的时间,铭记我的老师对我的教导,感恩这几年遇到的人和事带给我的成长与改变。
愿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独当一面,在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在红色教育基地,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传承领导对中国共产党,对热衷于这份事业的红红之心,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够做到一名合格的优秀共产党员,领悟康殿英的精神,为党多做点事,为社会多做点事,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的接班人。
庆幸我们这一代赶上了无限美好的新时代。当新中国成立百年2049年到来之际,我要把自己的胜利成果献给我们的党和国家,向我的老师汇报。
(作品系莲池区作家协会首届“盛世奋发铸华章 雄文金声二十大”征文大赛散文组一等奖获奖作品)
刘耀泽
作者:刘耀泽,男,2000年7月生。保定市竞秀区人,爱好写作,就读于天津城市学院,现任职于保定市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馆长助理和馆员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