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上海地铁隧道内,一双‘电子复眼’突然锁定轨道裂缝——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仿生眼技术正在执行的日常巡检。这场从昆虫和人类视觉中偷师的科技革命,即将改写机器感知世界的规则。”
近日,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上,专家透露了一项黑科技,在上海地铁的智能监测系统中,已经安装了仿生眼。
目前,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安防监控等领域普遍采用传统摄像头+AI算法的组合。但是这种系统存在致命的缺陷。
普通摄像头无法像人眼一样判断物体远近,从而导致机器人在抓取物体和自动驾驶避障时,容易产生误判。
当光线发生变化,有遮挡物,或者在高速移动时,传统的视觉系统更容易出现“失明”。
而仿生眼就像蜜蜂的复眼和人类双眼系统一样。现在有些仿生眼能够捕捉160度超广角画面,有些能够实现0.1毫秒信号传输速度,还有些仿生视网膜密度达到人眼视网膜的10倍以上。
仿生眼与摄像头相比,结构更加复杂,性能也更加强大,即使地铁隧道全黑,仿生眼的纳米线阵列仍然能像夜行动物的视网膜一样,靠热辐射感知入侵者。
除了地铁以外,仿生眼也有很多用途。
在农田里,搭载仿生眼的无人机,可以以每秒21万亿次的运算量扫描果树,能够从10米高空识别0.5毫米的虫卵,并通过神经形态计算,预判虫害爆发的周期,效率比传统农业无人机高50%。
在银行和机场等场所,如果采用仿生眼可以精准识别人群中的异常行为,降低安全风险。
给人形机器人安装仿生眼,将会让机器人看得更准,让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精准。
这场革命不止于机器。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3D仿生眼球,让失明的猕猴避开了移动障碍物。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视障者,将会通过植入‘电子视网膜’重见光明。
有专家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突破4000亿元,而每台机器人都可能会装上一对仿生眼,这是一个巨大市场。
当机器人装上仿生眼以后,将学会用生物的方式‘看’世界,人类或许终将明白,真正的智能,从来不是颠覆自然,而是向万物低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