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太子刘荣之死,非栗姬得罪景帝那么简单,背后是惨烈的君臣博弈

一切回归史 2024-07-23 22:16:35

华夏文明传承数千年,按照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极端,早期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中期出现明显对立的奴隶制社会和有皇帝村存在的封建社会,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最为成熟,中央集权制度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社会时期长达两千多年。

此阶段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阶级性,帝王是各阶级之中地位最高的存在,皇位世代传承经久不息,下一代的继承者称之为皇太子,中国古代共有146个太子,但顺利继承皇位的却只有86个,很多人都在皇位的争夺之中死于非命。

比如在唐朝时期,太子李建成在和皇子李世民的争斗之中失败,不但失去了皇位还丢了性命,西汉时期,汉景帝在一开始也立刘荣为太子,但最终他也没能登上皇位,甚至还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事情和其母亲栗姬得罪汉景帝有关吗?背后其实是惨烈的君臣博弈。

西汉时期废太子的普遍性

从西周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社会中心照不宣的存在,封建社会对这项制度也十分遵守,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朝代皇位的继承者并不是嫡长子,还有一部分人被立为太子之后,也无法登上皇位,这其实是对皇权的争夺。

如秦朝作为第一个封建王朝,最初被立为太子的公子扶苏就因为胡亥对遗诏的篡改没能顺利登上皇位,最后甚至丢了性命,这种看似皇子和太子之间的皇位争夺其实是君臣之间的博弈。

比如唐朝时期的李世民,与其说是他和李建成之间的皇位争夺,不如理解为和自己父亲李渊之间的君臣博弈,因为李渊才是李建成背后的支持者,李世民想要获得皇位,除掉李建成都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获得李渊的支持。

很明显李渊是最终的失败者,在玄武门之变中,身亡的不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也被李世民的手下囚禁在游船之上失去了自由,最终在李世民的被迫之下,李渊不得不选择交出兵权,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很快让出了皇位。

而早在西汉时期,为了避免皇帝和太子之间君臣关系的不平衡,废太子就成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从西汉立国开始,诸多皇帝都按照嫡长自己继承制册封了太子,但除了汉文帝没有废除太子的想法之外,其余皇帝都产生过废除太子的想法,但真正成功的却只有一个。

比如汉高祖刘邦,他在最初的时候册立刘盈为太子,但没多长时间,就说赵王刘如意更加像自己,还有了废除刘盈的想法,但当时的太子已经笼络了一大批谋臣,如果废除定会影响到汉初的格局,在情况屡次发生改变之后打消了废除的念头。

曾实现各方面大一统的汉武大帝也是如此,他曾册立刘据为太子,但刘据的外在表现十分懦弱,不符合汉武帝内心的想法,他却十分疼爱幼子刘弗陵,但迫于压力始终没能废除成功,后来还是通过巫蛊之祸逼死刘据,还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

汉宣帝甚至亲口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由此可见他对最初确定的太子刘奭十分不满意,甚至还多次强调他不够贤能,无法治理国家,好几次想把皇位传给淮阳王刘钦,但最后也没能实现。

汉元帝对太子刘鹜也不是很满意,并且和定陶王有相同的爱好,所以曾好几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但让汉元帝没有想到的是,太子刘鹜也有很多的支持者,背后的朝廷大臣多次引经据典,目的就是维护太子的地位,最终汉元帝放弃了废除太子的想法。

汉朝出现这种矛盾情况的最终原因还是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很多皇帝对太子不满意,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本身就具有排他性,这也是让历代西汉皇帝所不满意的地方。

众所周知皇帝应该是当时至高无上的存在,他的旨意是没有人敢忤逆的,除了这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它的存在相当于在皇帝还没有确定太子的时候就敲定了嫡长子高贵的位置,按照这个规矩,西汉很多皇帝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册立嫡长子为太子。

所以有了废除的念头时,就只能以“不类己”为理由来提出废除太子的想法,这其实是违背当时诸多人认知的想法,所以除非这位太子的表现在真正意义上让很多人失望,或者是触犯那些非废除不可的理由,这样才会失去皇位。

从另一方面来看,西汉时期的皇帝废除太子的想法之所以失败,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治集团的问题,西汉时期的太子册立较早,作为太子有充足的时间来组建自己在朝廷中的势力,时间一长,皇帝就很可能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放弃废除的念头。

其次是外戚的干预和朝臣的支持,作为太子,在被确立的那一刻就代表自己地位的提升,那么不仅身后的外戚会和他一起平步青云,还会获得朝臣的支持,皇帝想要废除就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甚至会引起朝政动荡,所以大都放弃了念头。

但也有例外,西汉时期诸多皇帝欲废除太子而不能的结局,让汉景帝成了其中的例外,他的太子刘荣,是其中唯一被成功废除的太子。

刘荣的悲剧

刘荣从一开始的表现就和其他的太子不太一样,按照西汉的惯例,在册立太子的时候,皇帝一般都会大赦天下,赏赐等举行多种体现太子重要性的活动,但汉景帝在立刘荣为太子的时候却没有任何表现,这难免让人感到奇怪。

在封建社会之中,皇太子乃是国家的根本,重要性仅次于皇帝,但汉景帝却将太子的册立仪式和其他皇子封王的仪式放在了一起,这是西汉社会前所未有的,刘荣之所以被如此轻视,重要因素是他庶出的身份。

所以就算他接下来在皇太子的地位上待了四年,但依然没获得应有的器重,最终在四年之后,刘荣的太子身份被废除,甚至还在后来被汉景帝问罪,最终被打入监牢,在自己二十岁的时候选择自缢身亡。

对于刘荣被废的原因,嫡长子的身份只是其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因为刘荣最后的结果是问罪和死亡,对于皇帝来说,即使废除了太子,一般也会对其进行封王,而不是要了他的命,所以很多人认为刘荣被废,可能和他的母亲栗姬有关。

汉景帝曾经感到病痛和不适的时候,曾把栗姬叫到自己的病床前叮嘱说,我百年之后希望要好好照顾我的其他儿子,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这种要求应该当场答应。

栗姬不但没有顺着汉景帝的意思说,还表示刘荣本来就是庶出的身份,今后其他皇子都是潜在的威胁,这些不恰当的言论让汉景帝龙颜大怒,这才废除了二人的身份并分别治罪,然而这次事件都只是表象,君臣之间的博弈才是废除太子并把他杀死的真正因素。

深层次的原因

刘荣被废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获得外戚的支持,在刘荣被废除这一个重要事件之中,外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他皇帝在有废除太子的念头时吗,是在外戚的牵制下打消了念头,但刘荣不同,他的背后并没有强大的外戚集团。

此前窦氏家族作为西汉的外戚势力还是可能支持刘荣的,但他们似乎感受到了汉景帝对刘荣的不满,比如在册立仪式上的简陋,对他的不重视等等,尤其是后来汉景帝释放另一位皇子刘立武,这个活动成功迷惑了窦氏外戚,让原本摇摆不定的他们彻底放弃了刘荣。

从另一方面看,刘荣的母亲栗姬似乎有些激进,窦氏外戚曾以试探的态度对她示好,但栗姬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个不成熟的举动让刘荣彻底孤立无援。

正是因为如此,王美人趁此机会与刘家联姻,在提升自己地位的同时,彻底将栗姬排除在外,因为背后的势力,王美人可以时常出现在汉景帝面前,并且十分受到宠爱,这就为她儿子被册立为太子打下基础,这个幸运的皇帝就是刘彻。

栗姬知道自己儿子的身份,也曾想过一些办法来拉拢汉景帝,最好的渠道就是太子刘荣和汉景帝外戚的联姻,但栗姬却选择向汉景帝进献许多美女,这种明面上的拉拢说明栗姬十分缺乏政治头脑,汉景帝对此十分厌恶。

皇帝的愤怒不仅代表栗姬手段的无效,也在说明刘荣在君臣之间博弈的彻底失败,让皇帝印象不断变差,这无疑是在断送自己的政治生涯,最终刘荣的太子之位被刘彻取而代之。

这便是刘荣的凄惨人生,不过刘彻虽然在后来登上了皇位,外戚的强大却一度造成专权的局面,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参考文献

[1]代剑磊,.汉景帝更立太子的政治史分析[J].唐都学刊,2019,(05):7.

[2]王晓玲,李娇珑,.论刘荣之死[J].科学中国人,2016,(23):2.

[3]金卫娟.西汉“欲废皇太子而不能”现象探析[D].(null),2015.

0 阅读:251

一切回归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