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耀齐鲁·济宁|胡鸣岐:赓续王杰精神淬炼时代初心

齐鲁壹点 2022-07-20 11:02:15

宣讲嘉宾介绍:

胡鸣岐  女,山东省金乡县人,济宁市“史敢当”志愿服务队队员、金乡县王杰中学教师。先后获得金乡县党员教育内容建设先进工作者、济宁市职工演讲比赛银奖等奖励。

尊敬的各位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济宁市“史敢当”志愿服务队队员、金乡县王杰中学教师胡鸣岐。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赓续王杰精神 淬炼时代初心》。

王杰,194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城北华堌村(今王杰村),1961年8月入伍,曾任原济南军区坦克二师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王杰奉命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进行地雷实爆训练时,拉火装置突发意外,在即将爆炸的瞬间,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只要向后一仰,就能避开爆炸时的45度最大杀伤角,完全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却舍身向前一扑,用血肉之躯将炸点盖住,历史的瞬间定格为永恒。他用年仅23岁的生命,掩护了十二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用最壮烈的行动,攀上了人生路上的最高峰。

他的这一扑,身上背着的是担当,心底藏着的是忠诚。他的这一扑,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将生的希望让给战友。他的这一扑,演绎了惊天动地的壮举,成就了经久传唱的英雄!

刹那间,是何种信念,是何种力量,驱动着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我牺牲?让我们在他生命的轨迹中求证:

答案就在红色的故乡:齐鲁大地是他茁壮成长的沃土。王杰在一岁时过继给伯父王儒堂为子,当小学教师的伯父给了他良好的启蒙教育,塑造了他朴实正直的品格。上小学时,有次生产队组织学生参加验收爱国粮。小验收员王杰发现一袋麦子里掺着土,一问竟是他自家的。他当即说:“爹交的爱国粮不合格。”后经查实,原来是父亲搬运麻袋时不小心撒出来一些麦子,用手捧回去的时候,无意中带了点土。听说是这样,王杰又把麻袋里的麦子倒出来许多,再看底下的果然很干净,这才放了心,并帮父亲把掺了土的麦子簸干净才交上。王杰小小年纪却有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一时在乡间传为佳话。

从小他就非常喜欢听英雄故事,“金乡人民斗日寇”和“刘邓大军打羊山”等战斗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孕育了王杰的勇敢与真诚。1957年夏天,金乡县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15岁的王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

1958年9月王杰考入金乡县第一中学,接受了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多次前往羊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扫,革命英雄的业绩感动着无数的红领巾,王杰就是其中的一个。

1961年,当他看到台湾叫嚣反攻大陆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自己的志愿:“人一生以服从祖国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是第一志愿。”

生长在这片红色热土的王杰,经受着时代大环境的熏陶和家庭传统教育的潜移默化,已经成长为一个正直、勇敢又有爱心的青年。

答案就在英雄的部队:火热军营是他百炼成钢的熔炉。1961年8月,王杰怀着保家卫国的志愿,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工兵营1连。初来连队,穿上军装,戴上军帽,王杰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问指导员:我现在像个革命战士了吧?指导员告诉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必须好好进行思想改造,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听了这番话,王杰写下了“大学毛著”四个大字,以示自己的决心。 从此,他挤出一切能用的时间坚持学习,晚上军营熄灯,他就自制灯具照明。他还托人一次购买20本毛著送给战友,带动大家一起学。学习时,王杰不仅立足学习原文,更注重内化领会,用于实践。他学毛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坚持写心得。施工时,王杰的右手被沥青烫伤了,用左手也要写学习笔记。

1962年1月底,一个风雪之夜工兵一连进行架桥训练,排长命令各班派出两名身强力壮的战士打桥桩,王杰第一个报名下水,其他五名战士也跟着跳了下去,冰冷的河水寒透脊骨,渐渐的大家支撑不住了......“同志们!想想罗盛教,咱就不觉得冷了!”在王杰的鼓舞下,战友们铆足了劲,轮番干,而王杰却是一干到底不肯休息。

1963年8月27日,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一天夜里,上级命令他们到木料场去抢运木料。场子被茫茫的洪水围困着,必须首先派一个尖兵探出一条安全的路来,大家才能顺利进场。王杰同志抢先要求,担负了这项战斗任务。他在齐胸的水中探索前进,好几次掉进没过头顶的深坑。在寻找进出口时,他腿上、手上被水下的铁丝网划出道道血痕,但为了顺利完成抢运任务,他把这一切置之度外。

1964年9月,家里再三写信,催其回家结婚。他因工作需要再次推迟婚期。1965年初,其母心脏病复发,他以战备为重,三次推辞了连队安排的假期。

在部队里。他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从军仅两年,王杰就考取了工兵专业五大技术“满堂红”。第三年,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四会”教练员,并升为班长。在部队四年,他已经两次荣立“三等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如同他的铮铮誓言:“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愿。”火热的军营中,一次次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一次次舍生忘死的冲锋陷阵,见证了王杰从一名有理想的青年,成长为有信仰有担当的战士。

答案就在闪光的日记:当兵四年,写下十余万字的日记,记录了王杰成长的历程,见证了王杰精神的形成。王杰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一心为革命”“两不怕”“三不伸手”“人生四问”。

“一心为革命”,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后不论干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一心为革命,永远跟党走。这是他一生的信仰,指引前进的方向。

“两不怕”,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是王杰精神的核心内容。

“三不伸手”,他在日记中写道:“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人生四问”,他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人最痛苦的是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 ”这是一张人生答卷,拷问我们的初心。

这都彰显了他“忠诚、干净、担当”的高尚品行。

由此可见,驱动他的那一扑,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自目标、意志和追求的支撑。是他对党的无限忠诚,是他为人民服务的无怨无悔,是他“两不怕”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他舍生取义的精神传承!

王杰牺牲后,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王杰的事迹,刊发了十多万字的《王杰日记》。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向王杰学习的热潮。1965年9月20日,王杰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1月27日,国防部为表彰王杰“两不怕”精神,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王杰精神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却从未褪色。一代代金乡儿女更是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早已将王杰精神融入血液、化做基因。王杰精神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引领和激励着我们坚守信仰、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断续写着英雄故土的荣光。2009年,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王杰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源远流长的精神谱系,将因我们始终如一的奋斗而不断续写新的华章。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源于它能指导实践、引领发展,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杰精神的“一心为革命”,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十万多字的日记里,处处洋溢着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正是怀着这样坚定的革命信念,王杰在危急关头毅然决然地以无我成就大我。王杰同志不忘誓言、坚守信仰,是新时代我们践行“一心为革命”的典范!

王杰精神的“两不怕”,就是血性的使命担当。王杰始终秉持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总是吃苦在前、奉献在前。隆冬时节,王杰与战友一起开山劈石,从不叫苦;寒夜架桥,他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打桩;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 时至今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岗位,依然都能从“两不怕”中汲取勇于担当的力量!

王杰精神的“三不伸手”,是自律的高尚情操。新时代下,这“三不伸手”如同一面镜子,能帮我们审视自己在荣誉、待遇、物质面前的思想和行为,在知行上更加自律,永葆本色,永不懈怠!

王杰精神的“人生四问”更是自省的崇高境界。走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有困局之难、乱局之扰,将自己置身重大考验面前,敢于扪心自问,时时拂去心灵的灰尘,才能做到精神养成在平时,关键时刻冲上去。

回望英雄,要让感动化作行动,赓续王杰精神,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更要不忘初心、奋勇前进,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现场,在为党和人民奉献力量的实践中淬炼时代初心,发扬斗争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让我们以英雄为标杆,改造思想;以英雄为启迪,争做先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0 阅读:6

齐鲁壹点

简介:齐鲁晚报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