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映的《封神》系列电影掀起一股神话热潮,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通天教主那张充满西方哥特风的脸庞成为众矢之的。
当我们翻开《封神演义》,对比历代典籍与民间传说,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传统中的通天教主应是何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原著中的通天教主
当乌尔善导演的《封神Ⅱ》中那位宛如西方魔神般的通天教主现身银幕,观众的惊讶与不满如潮水般涌来。
那张脸色恰白的苍白面孔,深陷的眼窝,令人联想起《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与中国传统神话美学相去甚远。
当我们回到四百年前的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原著中的通天教主形象却截然不同。
这样的描写与电影中那位阴森可怖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即便是对峙时刻,通天教主始终保持着一位道教高人的形象特质,绝非妖魔鬼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形象往往与其德行、修为、道行相匹配。
通天教主作为截教之祖,门下虽有妖仙杂类,但他本人却是货真价实的道教至尊。若说他本人形象邪恶,不仅违背原著,更是对中国传统神话体系的误读。
《封神》电影的争议,实则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IP如何在视觉化过程中保持其文化本真性?当跨文化视觉语汇融合,我们是否丧失了文化表达的主体性?
通天教主形象的演变
通天教主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重演变。
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也折射出中国神话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梳理这一演变轨迹,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代改编提供新的视角。
明代《玄天上帝启圣录》的插图中,通天教主已呈现出与原著不同的面貌。
插图中的他双目重瞳闪烁幽蓝光芒,眉间天眼半开半阖,似乎暗喻其既能洞察三界又能包容万类的神性特征。这种表现手法虽有神异之处,但仍不脱道家仙风。
清代民间艺术中的通天教主更显神奇。杨柳青年画将他描绘得额生龙角、双耳垂肩,甚至有青面獠牙的异兽特征。
进入现代影视时代,通天教主形象更是百花齐放。
1990年杨洁版《封神榜》中,他是一位头戴九云冠、身着紫霞道袍的仙风道骨长者,2001年马景涛版《封神榜》则将其塑造为气度宏大的中年道者。
其中最具创新性的莫过于2016年动画电影《姜子牙》,影片将通天教主设计为流动的能量体,面部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每一次形象的变化背后,都蕴含着对其神格、品性与思想的特定解读。
问题不在于能否改变,而在于是否能触及文化的精髓。
反观《封神Ⅱ》中的通天教主,其偏离传统不在于造型的创新,而是将中国本土神祇视觉语言国际化尝试,但这种尝试后的效果可想而知。
通天教主的身份
在道教正统谱系中,三清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深入考察道教典籍,我们发现三清排序与《封神演义》中的设定颇有差异。
道教尊奉的次序是元始天尊为最长,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末。
不管它们排序如何,但是通天教主的形象都不可能是伏地魔那般!
这些实物形象与电影中的设计相去甚远,却与原著描写多有契合。
神话改编的传统与创新
回顾近年来中国神话IP改编,成功案例往往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
《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保留了传统形象特征但赋予现代表达;《哪吒之魔童降世》虽大胆创新但仍植根于中国神话逻辑;而《白蛇:缘起》则成功将传统美学与当代视觉语言融为一体。
相比之下,《封神Ⅱ》的问题在于其视觉设计逻辑过于依赖西方框架。
在视觉奇观背后,观众期待的是能与民族文化记忆产生共鸣的精神内核。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让中国神话焕发新生命而不失文化根脉,是每一位创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结语
在尊重传统文化原貌的同时,我们也当包容创新,但创新的前提应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唯有如此,中华文化的瑰宝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
参考信源:
《封神演义》(许仲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版)
《道教神仙谱系研究》(李远国,中华书局2015版)
《中国神话形象流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