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欧洲杯没人关注了?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

实话球说 2024-06-25 09:30:41

一天看三场欧洲杯,日程排得满满的。比赛间隙上网读球评,见社交平台上不断有人大发感慨,说是与当年相比,欧洲杯热度大不如前,关注度下降得厉害,原因无非是经济低迷民生艰难,身负“996”内卷甚至就业不易收入降低压力的球迷们无暇亦无钱,没心思再熬夜看欧洲杯了;也有人认为这是比赛自身质量和吸引力下滑,以及90后00后娱乐方式多元化所导致的。

由于网上持此观点的博主和网友为数不少,但我平时经常浏览的那些相对有名和比较专业的体育类自媒体都不在其中,所以每当看到这种说法,我就顺手去翻翻发帖者的后台,发现这些发言者几乎没有一位属于资深的球迷和球评作者。有人说自己“看了几十年世界杯欧洲杯”,可是他发过的帖子,不仅没有足球的内容,就连体育的内容都极少涉及,不能不让人对他们的球迷经历存疑。看来不排除又是某种“流量密码”推波助澜。

欧洲杯的关注度是不是下降了?回答这一问题,要用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跟以往的欧洲杯相比,本届欧洲杯至今,直播平台收视率降低了多少,现场观众人数减少了多少,欧洲杯比赛质量不进反退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若啥也没有,仅凭感觉发言,肯定难以服人。我也不掌握具体的数据,没把握说本届欧洲杯一定不比过去差,只是不敢轻易就下这个更好或更不好的结论,因为对比的角度和标准都不一样。

视经济低迷和民生艰难为球迷不看球的理由,就国内球迷而言,是有说服力的。足球文化在中国根底尚浅,即便最铁杆的球迷,真正把热爱足球和在足球上消费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还是凤毛麟角。有钱有闲,足球就是生活内容和热门话题;没钱没闲,足球在过日子里的排序,就只能靠后。起码的物质需求满足了,才会产生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达到一定高度,足球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国内绝大多数球迷,仍处于物质需求满足到精神需求产生之间这一初级阶段,足球进了精神需求的船舱,可还停留在刚进舱门的状态,一旦遇到风浪,船体不得不减重,足球可能就会第一个被拋出去。

比较来说,欧美国家的球迷已经到达了更高阶段,球迷在总人口里占有压倒性比例,足球消费作为生活的刚需,与物质层面的吃穿住行和精神层面的旅游娱乐处于同一序列。如果经济下行影响收入需要紧缩开支,也会整体紧缩,而不会单独把足球剔除。当下欧美经济不景气,通胀推升物价,生活成本提高,人们的选择并不是用精神消费降级来保证物质消费稳定,而是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视同仁,压缩可以压缩的开支,比如开车去看球改成乘公共交通去,省下汽油和停车的费用,球票和赛前喝一杯、赛后撮一顿的钱是不能省的。

当然,前提还是“有钱有闲”。有钱有闲时间长了,会形成生活理念和规律意义上的“肌肉记忆”,让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不可分的意识固化。其中,“有闲”的份量甚至更重。当下,比之国内中产以上阶层的球迷,欧美普通球迷群体“有钱”的优势并不突出,“差距”主要在于“有闲”。“有闲”才是精神需求比肩物质需求的关键点。除极少数有能力飞到德国现场看球的球迷之外,留在国内看欧洲杯直播的中国球迷不需要“有钱”,需要的是“有闲”。

有闲才有心情,所谓“闲情逸致”是也。“经济这么差,生活这么难,哪有心情去看球?”然而,答案难道不应该正相反吗?“没有什么烦恼,是一场好球排解不了的。”假如一场好球排解不了,那就再来一场好球。这,或许正是欧洲经济和民生均处于低谷,欧洲杯却依然火爆的内在逻辑所在——希望终有一天,我们也能用这句话来描述中国球迷和中国足球。

0 阅读:4

实话球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