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

咩咩爱历史 2023-12-11 14:05:22

01

公元1061年,51岁的宋仁宗终于决定立太子了。

因为膝下无子,他不得不选择了宗室子弟赵宗实作为继承人。

其实这是赵宗实第二次当皇位继承人了,他4岁的时候就因为仁宗长子去世,被接进皇宫成了备胎皇太子。

在赵宗实八岁的时候,仁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他被皇宫退货了。

没想到2年后这第二个儿子也去世了,此后立储之事便被搁置,到了仁宗51岁这一年,仁宗无子可立,于是又找到了赵宗实,这时他也已经30岁了。

于是30岁的赵宗实从一个闲散宗室成员被任命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

然而,赵宗实坚决地拒绝了。

丁卯,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宗实辞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不许。

也是,心里想要但嘴上拼命拒绝是中国古代贤人的传统,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德高望重。

怎么能给一次就要呢?能理解。

况且赵宗实的父亲刚刚过世,他不接受任命,也能表示他是个孝子。

可任命接连下了几次,赵宗实还是不答应,仁宗就有点不乐意了。

怎么?想给你封个官,还得求着你当?老子换个人当太子不行?

本打算放弃的宋仁宗被宰相韩琦给摁回去了,韩琦说:陛下亲自写诏书,让赵宗实知道这是皇帝的意思,他也就遵旨了。

初,宗实屡乞缴还告敕,帝谓韩琦曰:“彼既如此,盍姑已乎?”琦曰:“此事安可中辍!愿陛下赐以手札,使知出自圣意,必不敢辞。”比遣使召之,称疾不入。琦与欧阳修等私议曰:“宗正之命既出,外人皆知必为皇子矣,不若遂正其名。”

结果赵宗实还是不答应。

就这样,宋仁宗下了十八道圣旨,赵宗实回了十八封辞表。

韩琦觉得不对,他建议仁宗别走程序了,直接给名分,把赵宗实定为皇子。

于是1062年八月,宋仁宗正式宣布赵宗实成为皇子,改名“赵曙”。

壬午,诏入内内侍省皇城司,即内香药库之西偏,营建皇子位。癸未,赐皇子名曙。

宋仁宗甚至为了让他听话,准备了一顶轿子,想把他抬进皇宫。

诏登州防御使、同判大宗正事从古、沂州防御使虢国公宗谔敦劝皇子,仍与润王宫大将军以上同入内,皇子若称疾,即乘肩舆。己亥,从古等言皇子犹固称疾。是夕,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乃诏改择异日。

可是都到这份上了,他还是不答应,甚至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至高无上的皇位对赵曙来说竟然是“祸”。

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也许此刻的赵曙在经历了父子两代人的多次退货创伤后,(他的亲生父亲也曾被宋真宗当作皇子养在宫里,后来因为仁宗的出生而被退货货)确实不想再卷入政治斗争,此时也并没有对那个位置的无限渴望。

02

双方僵持了20天后,赵曙终于上轿进宫了。

不是他幡然醒悟了,而是王府下人的提醒让他认识到了现实:现在全天下都知道您是皇子了,但你一直拖着不进宫,会让人觉得你居心叵测。

赵曙一下子清醒了,他终于决定成为帝国接班人

孟阳入见于卧内曰:“主上察知太尉之贤,参以天人之助,乃发德音,太尉独称疾坚卧。其义安在?”皇子曰:“非敢徼福,以避祸也。”孟阳曰:“今已有此迹,设固辞不拜,使中人别有所奏,遂得燕安无患乎?”皇子抚榻而起曰:“吾虑不及此。”

几个月以后,宋仁宗去世,以宰相韩琦为首的臣子们手捧黄袍请赵曙即位,请赵曙即位。

结果赵曙的反应是:逃跑。

他一边大喊:“我不敢为!我不敢为!”一边就往门外跑。

臣子们怎能允许新皇帝闹这种小脾气?无奈,把逃跑中的赵曙摁住了,硬是给他改换了发饰,穿上了黄袍。

就这样,北宋历史上第五位皇帝隆重登场——史称宋英宗。

后定议,召皇子入,告以帝晏驾,使嗣立。皇子惊曰:“某不敢为,某不敢为!”因反走。辅臣共持之,或解其发,或被以御服,召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及宗室刺史以上至殿前谕旨。

03

然而离奇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在几天以后的4月8日,仁宗入殓的日子上,这位新任皇帝突然像发了疯一样,披头散发、狂呼乱喊,使葬礼无法以正常的礼仪举行。

没办法,大臣们只好让太监把英宗抱走,扭送回宫。

己卯、大敛,帝疾增剧,号呼狂走,不能成礼。韩琦亟投杖褰帘,抱持帝,呼内人,属令加意拥护。又与同列入白太后下诏,候听政日,请太后权同处分。

面对发了病的皇帝,臣子们无可奈何,只能请太后暂理政事,垂帘听政。

可养病归养病,好歹皇帝养父的葬礼还是得出席吧?况且都过去好几个月了,太医院的御医怎么也得有点用处吧?

然而在1063年10月,应当由新帝主持宋仁宗下葬仪式的时候,英宗却不见了踪影。

宋英宗坚决的说自己病了,病得很严重,参加不了老爸的追悼会。

于是嘴炮很行的司马光出马了,他一顿充满内涵的上表:太医院的太医医术那么差吗?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治好陛下的病,都该死,不如把那些给皇帝治病的庸医都处理了,咱们重新再找点有用的医生。

宋英宗当然不能把所有的太医都杀了,于是四天后他就痊愈了,赶来参加葬礼。

但在所有人都应该为先帝逝世痛哭流涕地追悼会上,英宗竟然一滴眼泪也没有流。

皇帝不哭,大伙儿为了英宗不被世人指摘说他不孝,硬是被逼着绞尽脑汁为皇帝创造了一个词语:“卒哭”。

卒哭,就是出殡之后,早晚想到父母才哭,也叫“有时之哭”。

宋仁宗还没出殡,赵曙就“卒哭”,明显不符合礼制。

然而说到底,大臣们也不会为了一个死皇帝得罪新皇帝。

于是,这个在古代被认为毫无人性的无耻举动,被赵曙合法化了。

甲辰,帝亲祭虞主而不哭,名曰卒哭。旧无卒哭之礼,于是用吕夏卿议,始行之。

宋仁宗的葬礼就这样荒唐的落下了帷幕,但历史对宋英宗的考验还在后面。

04

因为英宗的病情,所以军政大权暂时掌握在曹太后的手里。

但大臣们始终不希望太后把持朝政,于是接二连三地明示暗示,让太后对皇帝好点。

毕竟臣子们只能在朝堂上为皇帝和国家出力,在内宫还是得靠太后好好照料皇帝,让他的病快点好。

可这时英宗和曹太后的关系并不算好。

为了调和帝国最高掌权人之间的关系,臣子们其实也是煞费苦心。

司马光先是找到曹太后,劝她宽容大度地用慈母之爱感化英宗:

“古之慈母,有不孝之子,犹能以至诚恻隐,抚存爱养,使之内媲知非,革心为善,况皇帝至孝之性,禀之于天,一旦疾愈,清明复初,其所以报答盛德,岂云细哉!臣之愚虑苦言尽此而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宰相韩琦则从皇帝处入手,他劝英宗用孝顺感化曹太后,召唤出她的母爱:

“唯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可称耳。今但陛下事之未至耳,父母岂有不慈者?”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得不说,两人的关系总算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自此之后,英宗就“不复言太后短矣”

05

1064年4月,宋英宗登基已经一年了,曹太后掌权也已经一年了。

英宗的病也渐渐好了起来,臣子们很想让太后把大权还给皇帝。

可是,可是要尝过权力滋味的人放下权力,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又是韩琦,他想了个主意,和臣子们商量一番,在不经意间将太后的裁决之权“骗”了回来。

韩琦先和同事们一起去找太后奏告了十多件事,太后一一准许。

之后,韩琦突然向太后请辞,表示皇帝的身体已经恢复了,我这么多年的辅助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年纪大了,该退休了。

太后连忙叫住他说:“你怎么能退休呢?我一个本应该在深宫多人,每天在这里听这些军国大事,要退休也是我先退休啊。”

韩琦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立马夸奖太后真是贤良识大体,跟前朝那些贪恋权势的皇太后可真是不一样啊!随即吩咐侍从撤帘,意思是——太后同意了他的还政请求,不再垂帘听政。

同列既退,琦独留,遂白太后求去,太后曰:“相公安可退!我当居深宫,却每日在此,甚非得已。”琦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便能复辟,诚马、邓所不及。”因再拜称贺,且言:“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太后遽起,琦即厉声命仪銮司撤帘;帘既落,犹于御屏後微见太后衣也。

曹太后没想到韩琦这浓眉大眼的人居然这么阴险,但事情到这个地步,太后也只能同意了。

于是,宋英宗终于开始亲政。

06

宋英宗亲政不到半个月,一件几乎占据了他在位时间一半的事情被提上了日程。

1065年5月,韩琦率先提出让臣子们讨论英宗父亲赵允让的名分问题,即英宗该怎么称呼赵允让?

既然说是让大家一起“讨论”,那必然是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的。

以王珪和司马光为首的台谏派(御史台和谏院)首先上表,洋洋洒洒说了一堆,结论就是:不能管赵允让叫爹也不能叫他皇考。

对此英宗当然不会满意,他来了一招文字游戏:你们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我问的是叫什么,不是不能叫什么,重新想。

于是王珪见招拆招,因为赵允让比宋仁宗年长,他建议英宗称濮王为“皇伯”。

王珪的理由很简单,你不是管仁宗叫了爹,才当上这个皇帝的吗?现在又要管自己的亲爹叫爹,尊亲生父亲为皇考,那岂不是让宋朝凭空多了一个皇帝?

再说,你把生父生母尊为先皇和先太后,那管仁宗和曹太后叫什么?

当然,有臣子坚决地维护皇室宗法制度,就一定有臣子力挺皇帝,支持他管亲爹叫父皇。

以韩琦和欧阳修为代表的支持皇帝派,认为“孝”是最大的,天生人伦,就应该尊称亲生父亲为父亲,而称宋仁宗为养父。

欧阳修上表说:

“为人后者,为其所后父母斩衰三年,为人后者,为其父母齐衰期,即出继之子,于所继、所生皆称父母。又汉宣帝、光武,皆称其父为皇考。”

大体结论就是,宋仁宗和濮王赵允让都是英宗皇帝的爹,英宗管他们俩都能叫父亲。

英宗对此很满意,于是想要“诏从之”。

可是王珪、司马光,包括曹太后都不同意这件事。

英宗没办法,就表示讨论先暂停,大家再去查查资料。

可有那么些不会看上司眼色的官员,比如侍御史知杂事吕诲就说:既然现在议论不一,就应该继续讨论下去,得到一个结果嘛!

就这样,新一轮的文化人嘴炮战斗又开始了。

07

1065年8月发生的一件事,让“濮议”进入了胶着状态。(因为英宗亲生父亲是为“濮安懿王”,所以这场持续了将近两年的称谓讨论被后人称为“濮议”。)

这个月,东京下了大暴雨,许多百姓被淹,城内大量积水,浮满了尸体。甚至连皇宫也遭遇了水淹,还淹死了不少士卒和马匹。

发生这么重大的自然灾害,一般来说皇帝都是要下罪己诏客气一下的,英宗也不例外。

司马光等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时机给英宗紧一紧螺丝,他上书陈述了灾情的严重性,同时把这件事情与濮议联系起来,表示是因为英宗做错了事情,上天才降下了这样的惩罚。

司马光罗列了英宗的三大罪状,不能知人善任、知错不改,大臣专权(指韩琦欧阳修等),以及不听台谏的善言。

“知人之贤不能举,知人之不肖不能退,知事之非不能改,知事之是不能从。大臣专权,甚于先朝,率意差除,无所顾忌。”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马光这么做无异于让两方矛盾越发升级,从就事论事发表不同意见,演变成了公开的不对付。

眼看着双方要开始内斗了,曹太后退了一步,1066年正月十四,曹太后下了手书:

“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 至今未见施行。吾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仍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襄国、仙游并称后。”

得到了太后“准许”的皇帝龙颜大悦,他立马下诏:太后娘娘说的对!称濮安懿王为父!

也许是考虑到当时众说纷纭的舆论,英宗自己也让了一步,仅称濮安懿王为“父”,而不再纠结要将父亲称为“皇”。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尘埃落定。

08

就在曹太后下达手书的第二天,台谏集体离职抗议。

英宗无奈地找来韩琦和欧阳修商量,但这俩人也给不出什么两全其美的意见,欧阳修说:“陛下要是觉得我们有罪,就惩罚我们,要是觉得他们有错,就让他们离职。”

韩琦和欧阳修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站在自己这边的,英宗不可能傻到让他们离职,留下台谏那群人和自己作,于是只得同意了三人的辞职请求。

这时,又有三位刚从契丹出使归来的御史听说了这件事,连班都没去上,直接就递了辞呈。

于是在失去了六位御史后,濮议的结果,终于尘埃落定,但也打破了宋朝皇权、相权与台谏三方原本脆弱的平衡。

英宗虽然在这件事上纠缠了将近两年,他本打算在收拢了权力之后好好治理国家、变法图强,但没有想到的是,没有过多久,他就开始一病不起了。

第二年冬天,才36岁的英宗就已经病到了无法说话的地步。

历史没有留给他太多的时间,即便他登基四年还没有什么实际的建树,也只能抱着遗憾和不甘,在1067年将皇位传给长子赵顼后匆忙离世了。

16 阅读:8748
评论列表
  • 2023-12-15 10:03

    因一个虚名勾心斗角了几年,比仁宗帝差远了也证明它确实不够帝格…

  • 2024-09-18 02:18

    只要你学儒学,你可以比他更无耻

  • 2024-06-26 08:49

    我也是山西人,但真心对司马光没什么好感

    我不玩 回复:
    砸缸[呲牙笑]
猜你喜欢

咩咩爱历史

简介:洞察世界,体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