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有棉花,古人为了御寒,竟然用这些东西做“棉被”

烟锁清秋 2025-01-20 16:13:12

一身捂得严严实实,即便是冰天雪地,走在外面也不觉得多冷。晚上睡觉,盖着棉被、羽绒被和毛毯,只觉得温暖舒适。

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已经不用担心过冬的问题。

然而在古代,尤其是宋朝之前的时期,古人们的冬天可不是一般的难熬!

主要原因是,宋朝之前,棉花虽然已经传入国内,但并未大面积种植。棉花的普及基本上要等到元朝之后了。

没有棉花,意味着酷寒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棉被盖,那时候的人尤其是北方人,是怎么熬过漫长的寒冬的?

古代富人御寒的两大法宝:皮毛貂裘与火盆

古代大多数时候虽说没有棉花,但是也有不少棉花的替代品,御寒保暖效果绝佳。

首先说被子,羽绒被很早就出现了,与现在流行的羽绒被一样,都是用鹅毛或者鸭毛等禽类的羽毛做填充。

说实话,羽绒被的保暖效果要好于棉被,盖在身上很容易就能变暖和,盖久了身体甚至会发热。

此外,古人也流行穿皮草、貂裘大衣,常见的如羊皮衣、貂裘、狐裘等等。

除了穿在身上的,古人御寒还有另外一个法宝,那就是火盆。

很多古装剧中,都有围炉而坐的场景,大家围坐在火盆旁边,让火盆的热量传到自己的身体,可驱除一身的寒意。

而在审美高级的古人那里,即便是火盆也被设计得十分精致美观。

你眼中古代的火盆可能就是一个盛炭火的盆子,比如这样。

但实际上的古代火盆却是这样的,造型别致,十分有设计感。

此外,生活在北方的古人冬天也会烧炕。和今天北方农村的炕一样,都有炕台、火墙、烟囱。

不过,以上说的这些御寒“法宝”也只有古代的富人才用的起,普通人是没那个本钱去消费的。

像皮毛貂裘以及羽绒,产量都很低,价格自然昂贵;即便是火盆和烧炕,那也得买炭和柴火,价格也不便宜。

对于广大的贫困百姓来说,冬天还真就是靠着极少的物质和极强的信念熬过去的!

古代的普通百姓靠什么御寒?

有一个词语叫“败絮其中”,它的出处就跟古代普通人的被子相关。

前面提到过,古代的富人有皮毛貂裘,还可以盖羽绒被,而穷人只能往被套里面塞“絮”进去填充。

啥是“絮”?

其实就是芦苇花、干茅草或者柳絮等等,这些东西大家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见到,都非常轻薄又不易保存。

古人用它们来当被子,可以想象质量有多糟,有多不保暖了。

好在“絮”这玩意儿量多价贱,也算是给了古代穷人一个御寒的选择。

每年入秋时,就要抓紧时间采集“絮”了,然后将其装进布做的袋子里,这样就勉强算一床被子了。

这样的被子保暖效果奇差,但也只能忍着,被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现代人家里的空调、冰箱一样,是“大件”,一用就要用好多年,不会轻易置换的。

草也是古人御寒的一大利器!

可别笑话古人,那时候生产力低下,他们几乎把所有能用来御寒的都给用上了,其中就包括草。

看到这里,你内心可能会有疑问:草也能用来御寒?

实际上草确实能御寒,并且还是古人御寒的一大利器。

古人主要是住茅草房,这种房子目前在一些文化类景区还能见到,其他地方已经销声匿迹了。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茅草房似乎是四面透风,弱不禁风的。

不过古人住的茅草房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老祖宗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发现茅草实际上有很不错的保暖御寒功能。

那些喜欢野外露营的朋友,你花几千块上万块买的户外帐篷,其保暖效果也不一定比得上古人的茅草房。

可能还有人不相信茅草的保暖效果,再举一个例子吧。

在农村待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冬天的瓜果蔬菜放在外面很容易被冻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只需用干的稻草将它们盖住或裹住就行。

干茅草是民间百姓的好东西,从古代一直传到现代,零几年的时候,很多农村人都还会在床上铺稻草,那种床睡着就是暖和舒服。

特别是南方的孩子,稻草床也算是他们对少年时家乡的回忆之一了。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