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360EOL 2020-09-09 14:57:56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不久,X射线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在此之前,医生如果想要了解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除了直接剖开检查,就只能进行触诊,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很大的风险。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医学影像崭新的一页,同时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检查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在诊断过程中,仪器检查结果也逐渐成为诊断结果的重要依据。除了作为一种医疗辅助手段之外,医学影像学也可以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近30年来,显像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方法也在不断革新,医学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同时,新的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依然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学科发展潜力巨大。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仪器检查使用率不断提高,相应人才缺口也不断扩大。1994年,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正式成立,是省内最早创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2006年更名为医学影像学院。现有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假肢矫形工程4个本科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医学影像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学院累计培养本科生3377名,博士、硕士249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职教师45名,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名,副高以上职称占53.3%,博士23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达82.6%,博士硕士生导师39人。拥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双创博士”、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科教强卫”青年医生等一批省级人才称号教师。拥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支,省级优秀课程群1个,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1支,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创新团队1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

同时,学院还拥有三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校任教,并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学科,引导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带头人——徐凯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影像科主任。

个人简介

徐凯,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神经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和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影像质控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医院协会医保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成像装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CT与MRI杂志》编委、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333”工程人选、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曾获中国医师奖、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媒体报道“苏北医学影像第一眼”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科研课题1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及参编论著、教材18部。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11项、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

近三年主讲的课程:《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专业英语》、《影像读片基础与实践》及《学科进展专题》。《医学影像学》荣获江苏省优秀课程群。

学科重点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肿瘤的影像诊断基础与临床研究、超声诊断的基础与林场研究、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四个方向上开展系列研究和人才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李菁菁

校特聘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个人简介

李菁菁,博士,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科教强卫”青年医生、省第十四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第七届徐州市科技奖。目前担任江苏省放射学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放射学分会分子与功能影像学组副组长、江苏高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诊断分委会委员。发表SCI论文4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影响因子总计172.125,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4.09,被引用760次。中文论文12篇。

研究方向:纳米分子影像的诊疗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科研课题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医学科技奖、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类)三等奖、省肿瘤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三年主讲的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学》、《医学检验仪器原理》、《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学科进展》及《医学影像新进展》。

学科逐步形成了分子影像与纳米医学、医学影像工程、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生物医学材料、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在肿瘤靶向分子影像纳米探针、诊疗一体化纳米功能材料、医学图像的配准融合与特征分析、生物力学建模仿真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与鲜明特色。

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带头人——孙存杰

主任技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孙存杰,主任技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医学影像技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4年,江苏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CT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CT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本科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年来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2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

学院特色优势

骐骥之速奔,非一足之功。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坚持科教融合,学院教师以满腔热情,扎根学术创新,科学研究屡创佳绩。近三年,我院教师成功申报各类课题共计6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各类市厅级课题40余项;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总影响因子342.3,单篇最高41.6;徐凯教授获中国医师奖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医学奖,江苏省卫计委新技术引进一等奖等30余项;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共40余项,参与编著教材5部。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影像学科为基石、以学科交叉为牵引”,持续优化学科、学术、学业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研究生董丽娜、郭楠、李梦双、候旻获2019全国影像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研究生王姗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仅2020年,我院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项、江苏省创新课题4项、校学术之星4人、优秀毕业生5人。

0 阅读:24
360EOL

360EOL

专业解读高校招生就业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