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林|回眸吉林行

大院文化 2024-08-28 22:26:42

文/潘伟林

今年暑夏,我们几位南方的中学同学(分别定居于江苏、上海、成都、湖北)集体北上,奔赴阔别多年的东北吉林,故地重游,重拾儿时的记忆。毋庸置疑,近十天的旅程,可谓收获颇丰,少年时代的同学,尽管多年未见,岁月已给他们平添了许多白发和皱纹,但他们释放的热情却令我动容。重游故地,仿佛把我拖回到从前那个年代,不知有多少次激动不已,泪水盈眶,甚至手足无措。热烈的旅行结束后,完成了夙愿的我,本应回归到平静的生活之中,然而我却无法自主,仍沉浸在吉林行的亢奋中,难以自拔。我认真思索着,各种同学聚会都参加过,为什么这次的感受不同以往,中个原因是什么呢?苦思冥想中我悟到了,是父辈们的战友情与同学情叠加效应,升华了此次吉林行的意义。

见证两代情缘

7月18日,我和南方几位同学分别从各自的城市出发,第一站是吉林省长春市。列车向着目的地风驰电掣般狂奔,我的思绪也像泄洪的江水,一泻千里。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吉林市孤店子2468部队(后改为39185部队)工作,我作为随军子女,就读于军队及职工子弟学校——松滨学校。正是这段难得的青涩经历,让我和同学们结下了一朝同窗缘,一生同学情。

随着部队大裁军的到来,父亲所在部队除了留守部分人员外,他和其他战友纷纷转业或离休,分布在全国各地,至此同学们也各奔东西,失去联系。感谢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同学们彼此的联系带来了可能。微信的诞生,又把大家凝聚起来,南北同学相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东北同学得知南方的同学要“回家”看看,兴奋不已。长春的同学为了当好东道主,进行了认真商议,制定了周密接待计划,提前几天就安排好了接待工作。为了让我们吃到有特色的菜肴,他们提前到有特色的餐厅试吃,再进行筛选。我们首聚长春,分别乘飞机和高铁,到站地点和时间各异,给接站带来很大麻烦。长春同学们精心布置,准确无误顺利接到每一位同学,我不禁感慨道:“只有娘家亲人才做得到啊!” 久别重逢的同学,心中的激动象澎湃的波浪,大家相互端详,手握着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尽情享受着相聚时刻的幸福。

张媛、崔培仁、彭国柱到长春高铁站迎接我的到来。接到我的那一刻张媛和我喜出望外。

前排左起:张萍、潘伟林、晓吉、张媛、韩萍、潘淑芳

后排左起:司虹辉、马加、陈清云、崔培仁、宋宁生、彭国柱

人逢喜事精神爽!

长春同学为我们做的行程安排,充满了文化气息。他们推荐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大家不禁拍案叫好。其实这也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少年时代,我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长影拍摄的《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地道战》、《上甘岭》、《白毛女》、《五朵金花》还有很多优秀影片,我如数家珍、记忆犹新。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长影电影长大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仅是中国电影的摇篮,更是无数经典电影作品的诞生地,她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两代人。

走进长影博物馆展厅,一幅幅熟悉生动的电影画卷展现在眼前,这些经典的电影,仿佛让我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年代,再次感受那些动人的故事和情景给我心灵带来的冲击。我们走着看着,《英雄儿女》的影片宿影墙赫然呈现于眼前,在我身边的李晓吉同学突然激动起来,迅速在画面中寻找她的飞行员父亲。当年长影厂拍摄《英雄儿女》时,有一个场景是在空军基地慰问演出,恰巧摄制组选择来到了我们父辈的空军机场,晓吉的父亲是新中国早期驾驶战机的飞行员,当时在现场参与了场景的拍摄。我见晓吉聚精会神的模样,赶紧抓住这个难得的瞬间,拍下了晓吉与《英雄儿女》的合影照。能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场景,看到已经离世的父亲当年年轻而帅气的模样,实在是机缘,晓吉同学那种身不由己的激动,既是对父亲的怀念,更是对父亲的敬重。

全神贯注看展览。

晓吉与《英雄儿女》剧照合影

《英雄儿女》剧组在空军机场拍摄剧照。前排第二有红圈标注的那位飞行员就是晓吉的爸爸。

来自南方的几个同学在长影旧址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终于来到长影,实现了儿时的夙愿。

永远的纪念

在与长春同学欢聚的时刻,令人感动的插曲也不断上演。身处吉林市的高柯同学,得知我们即将从长春“转战”吉林市,不容商量地告诉我们,她马上来长春迎接我们“回家”。此时此刻我已感受到她迫不及待要与同学们见面的急切心情。不由分说,高柯同学踏上了吉林开往长春的高铁。我和同学们被她的深情厚谊感染着、感动着。

高柯抵达长春后,立刻被同学们的热情包围,她融入同学之中,享受着欢聚的快乐。此时,同学们的兴奋点直线上窜,为了尽兴,大家一致同意去歌厅纵情高歌。同学们无拘无束,开始以歌声表达心迹,尽情歌唱。张媛同学具有专业女高音水准,一曲《新女人花》声情并茂,惊艳四座,引来一阵热烈掌声和欢呼声。陈清云是我们中学时代的班长,为人厚道,处事沉稳,在同学中德高望重,同学们一直习惯的称他为班长,这次他是专程从江苏北上。他的一曲《为了谁》把我们的聚会活动推向了高潮。最振奋人心的场面是同学们齐声高唱《我爱祖国的蓝天》。在坐的都是空军的后代,同学们唱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唱出了对父辈的敬仰,更唱出作为空军后代的自豪感。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回荡在歌厅内,激荡在同学们的心中,歌曲唱罢,仍有余音绕梁之感。

高柯的到来为我们喜上加喜

女高音张媛声情并茂的演唱

我们的老班长也献上一曲。

高柯和晓吉二重唱

看她们听歌的样子好专注啊

瞧这两人唱得多投入啊

我也来为大家助个兴,是不是也很投入啊?

相见时难别亦难。终于要与长春同学们说再见了,7月20日,我们惜别长春,继续北上,即将回到朝思暮想的吉林市。长春同学感叹我们在此逗留时间太短,似乎没有尽兴。大家依依不舍,似有千言万语的同学情还没有道尽。离别之后,同学们余兴未消,纷纷在微信群里写下惜别感言。宋宁生同学真诚写道:“其实我们更应该感谢父辈,是他们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转战到一起,才有了我们的同学情。我们要把咱们的情义发扬光大,也是把父辈战友情的延续。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是我们以后需要共同努力的。”宋宁生情真意切的留言,道出了大家共同心声。再见了,长春的同学们,期待着下一次的再相聚。

拥抱第二故乡

7月20日,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吉林市。

少年时期,父亲所属部队驻扎在这里,作为随军子女我在这里上学读书,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这里的一草一木早已长在我的心里。其实把吉林当作第二故乡也早已植入我的心中。

到达吉林市的第一时间,我们直奔大荒地,这里曾经是我中学时代学农劳动基地,插秧等许多农活就是在这里学会的。父亲工作过的部队大院就在附近。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基地。站在路边,放眼望去,稻田一望无际,一片片碧绿的稻子,好似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给人以无限遐想。与我们同行的老同学韩萍、司虹辉夫妇与东福米业公司刘总是莫逆之交的朋友。中午刘总设宴为我们接风洗尘,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盘盘地道的东北菜,无不透出东北饮食文化的气息。热烈的气氛,诱人的菜肴,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从不饮酒的我,此时已身不由己地举杯畅饮,身边的陈清云班长惊讶的喊道:你从来不喝酒,今天怎么举起了酒杯?我喜出望外的答道:今天我回家了,这是情不自禁啊!

大荒地,儿时的记忆,单纯而美好,她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们回到了大荒地

温馨的笑容

心心相印

难得又难忘的合影

心旷神怡的时刻

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回到吉林,最大的心愿就是到我曾经生活居住的二台子部队大院走一走、看一看。那里不仅撒下过我儿时的欢乐,留下成长的足迹,更有深深的回忆。

不过这里现在已成部队军事训练基地,按部队纪律规定,外来人员不能随意进入。这可让我们为难了,屈指掐算我们离开这个军营已近五十年了。运气总是会降临到怀有真诚心的人身上,幸好陈清云同学有一个好朋友住在部队大院家属区,尽管已经退休,但他曾是院里的领导,我们亲切地称呼他张站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如愿以偿,顺利进入部队大院。

步入营区,心潮澎湃。这里的一切既感到陌生又觉得熟悉。物是人非今犹在,不见当年还复来。我漫步来到了曾经的家属区旧址,放眼望去,除了前面还保留着两排家属房外,其他房屋已全部拆除。我若有所失,带着遗憾还是本能地寻找着自家房屋的那块位置,即使曾经的“家”看不见了,但当我置身这片土地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打湿了心中那份思念!

百感交集中往事历历在目。

站在这里,父亲的形象跃然眼前,年轻时的父亲英俊潇洒,聪明好学。他心甘情愿地把青春和美好的时光挥洒在这片热土和部队建设上。他是师部宣传科科长,记忆中,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加班加点写材料,废寝忘食工作是常态。有时甚至昼夜不分赶写材料。记得有一次,他一头扎进办公室赶写材料,一个星期没有出来,后来被首长发现了,此时他已五六天没睡觉,站都站不稳。首长既心疼又生气,严肃批评他不懂得珍惜身体,并命令他立即回家睡觉。平日里,父亲不苟言笑,但喜欢找孩子谈话,也可以说是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吧。

有一年春节,妈妈托人在上海给我买了两件花衣裳,引起了父亲关注。他专门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喜欢穿花衣服,告诫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穿着打扮上,要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现在看来,当时人们的观念还是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那时候家属区每家的房前屋后都有一小块自留地,闲暇之时,父亲喜欢翻地种菜,浇水施肥,有时候我也会帮忙除草,但更多的时候是帮忙采摘丰收的成果。

站在这里,触景生情,母亲的身影飘然眼前,我似乎又看见了母亲在寒冷的冬天,头戴大围巾、身穿棉大衣,顶着凛冽的寒风,骑车奔波在白雪皑皑上下班的小路上。有时母亲身披雪花推开家门,我总会迎上前帮她拍去身上的雪花。妈妈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工作认真敬业。她曾先后在孤店子和双吉街道办事处担任妇联主任工作,她为人和蔼可亲,见到谁家有困难,就会倾力相助,经常将自家的衣物和食品送给有困难的家庭。记忆中,母亲身边的人都习惯亲切地称呼她严大姐。母亲不愧是一位助人为乐的好军嫂。

站在这里,回忆父母的过往,追思父母的情愫,这种怀念不失为生命的重现。

我们回到了二台子的“家”

这是爸妈当年在部队大院家属房前合影,未曾想如今已是天上人间永远的纪念。

走近我们熟悉的大门,合个影留作永远的纪念。

这儿有我们曾经留下的足迹,重走这条路心潮澎湃

多么亲切的大门啊,这是我儿时走过千百回的一条小路

暂时收起对父母的缅怀之情,我随着同学们继续漫步营区,寻找往日的痕迹。军事管理区不能靠近,只能举目远眺,军事训练操场依然如初,师部大楼保留完好,醒目地耸立原处,只是俱乐部礼堂已改建成战士食堂。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到晚餐时间。张站长大声喊道:“请大家到我家去做客”。晓吉和黎红象着了魔似的,不管不顾一直前行,寻找记忆中的痕迹。

让人特别欣喜的是,在我们重游部队营区的队伍里,增加了两位不期而遇的老同学黎红、黎辉姐妹,他们分别从香港和大连回吉林办事,巧遇我们也在此,于是汇入了我们的队伍。见面时的惊喜和激动之情就不言而喻了。记得八年前,与黎红相聚分别时,她眼含热泪,动情地对我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那一刻我们相拥而泣,惜别之情溢满心头。转眼时间流逝八年,在此期间有过多少回味和思念。没想到这次再相聚竟然来的如此突然,如此不可思议。有言道:缘分是一种幸运,能够相遇更是一种奇迹。

我们来到张站长家,他们夫妇早就备好一桌美味佳肴,特别是女主人陆亚丽嫂子热情豪爽,让人初次见面,就没有一点生疏感,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为了招待我们,嫂子从前一天就忙活起,用现在时髦的话说,累并快乐着。我无意间发现厨房还有一道蔬菜没有炒,便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炒这道菜”。其实我是心疼嫂子太辛苦,想为她分担一点。没想到我炒的这道菜竟然得到大家称赞,好吃!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还是陈清云班长说的好,我们到张站长家吃这顿饭,好像找回了从前那个家的味道。今天的家宴将成为永远的回忆。

机缘巧合,与黎红同学再重逢

在部队大院寻找往日记忆

回到部队大院的快乐时光

友谊长存。

在5704军工厂合影留念

告别了部队大院,回到城区,同学们的各种宴请接踵而来,盛情之下,我们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游览计划。在这里的日子,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被热情包围着,同学们用炽热的心诠释着同学情,经过岁月的洗礼,同学情早已升华成亲情、兄弟姐妹情,这份情谊滋养着我,让我永生铭记

本文作者

0 阅读:7

大院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