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送锦旗来了?”
“这都第几面了?”
“记不清了,光这会儿就几面了……”
“要不要告诉王副所长?”
“他又该说‘别送了’!”
在派出所的值班室中,警员们正热烈讨论……
墙上挂满锦旗,每一面都在述说着同一个故事:一位因“暴力执法”管教“熊孩子”而被撤职的副所长,在网络上意外走红。
当事人因"执法不当"被撤职处分,却收获了满墙的“伸张正义”、“为民请命”、“惩恶扬善”……
故事发生在宁夏固原市张易镇的一所小学。
两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家长,焦急地向警察求助,诉说自己孩子被六年级男孩马某某多次殴打的经历。
当警察找马某某了解情况之时,这“小霸王”不但不予以配合,且还摆出了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神情,还嚣张逃了……
显然,两位老警察一定没遇到这种情况。
愤怒之下,追赶上马某某的王副所长,给了这个嚣张跋扈的孩子一记耳光和几脚,这一幕恰好被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
这可不得了,马某某赶紧告诉了父母!
而且,马某某的妈妈很是神通广大,不仅顺利拿到了监控录像,还在网上激动控诉:“XX小学这个是我娃,执法人员打XX小学12岁娃娃。头发抓住,膝盖往脸上怼……学生和学生吵嘴打架,家长(得知后)往过赶,还没赶来之前,执法人员直接把娃打倒了……”
她带着孩子四处检查,拍CT、做彩超,一副受了天大委屈的样子。
这一幕真的无比可笑,像极了电视剧里“贼喊抓贼”的戏码,坏人先打了人,家属却声讨着:“警察打人了!警察打未成年小孩啦……”
这种行为不禁让人想问:
当自己孩子霸凌他人时,你在哪里?
当别人的孩子受到伤害时,你又在想什么?你有带受伤小孩验伤吗?
这样的维权方式,是否反而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
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老师不敢教育,有警察帮你教育,这明明是好事,却被这“不讲道理”的家长给磨灭了……
总之,我的孩子只能自己打,谁打都不行!
更令人失望的是,教育部门的处理态度。
“偶发情况,无长期霸凌”——工作人员的回应,很是耐人寻味,这无疑是对被霸凌者的二次伤害。
我就不理解,因为通报中明明提到“马某某多次殴打3年级小学生”,为什么工作人员直接否认了呢?
家长是被逼迫到何种境地,才不管不顾选择报警解决呢?
当被霸凌的同学,明确地表示“屡次遭受殴打”时,为何在事后便不再发声了呢?
当孩子的生命安全,在学校无法得到保障时,学校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这种“维稳”思维,是否恰恰促使了校园霸凌的扩散呢?
……
他们在怕什么呢?
是怕校园霸凌的确认,老师、学校和相关部门都会被问责吗?
当然了,很多老师也很无奈,现在的孩子“说不得打不得”,否则就会喜提“举报投诉开除”三件套。
于是,看见班上小孩闹矛盾,老师也没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我不认为这是他们“失声”的合理理由……
12岁正是青春期的起点,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被关注,渴望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却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马某某选择了最为原始的一种方式,也就是通过欺凌那些较为弱小的人,来获取“力量感”。
更令人深思的是,当面对警察时,这个在低年级同学面前耀武扬威的"小霸王",依然保持着他的"霸气"——这背后究竟是天不怕地不怕,还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
我想,一个12岁的孩子敢在警察问询时跋扈离开,这份嚣张,一定与他的家庭教育脱不了关系……
王副所长的处理方式的确不妥当,被撤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为何会赢得如此广泛的民意支持呢?
有家长无奈:“老师不敢打,学校领导不敢打,家长也不打,那谁能教训一个校园霸凌者?”
有家长忐忑:“这样的好警察都被撤职了,以后谁还敢保护我们的孩子?”
更讽刺的是,事后那位霸凌者会不会洋洋得意地说:你看警察叔叔都给我道歉了,他还被撤职了呢!你挨打就是活该……
暴力执法虽然不当,但满足了人们对"坏人要受到惩罚"的朴素正义感;家长们普遍认为霸凌者,需要经历切实的负面后果,才能真正警醒;而王副所长的做法虽然过激,但被视为“终于有人敢管”的体现!
不可否认,支持暴力执法并非认同暴力本身,而是在"无序"和"暴力维序"之间被迫选择了后者,反映了家长们对现有教育改革的迫切期待!
当然了,这种“掌声”实际上是一记警钟,提示我们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校园霸凌防治机制,而不是寄希望于非常规手段。
1、家庭教育方面: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溺爱或放纵;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机制;
2、学校教育方面:
建立有效的霸凌预防和干预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重视品德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
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社会各界形成教育合力;
给予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3、社会支持系统: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建立多方联动的问题行为干预网络;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满墙的锦旗背后,是千万家长的共同心声。
我们期待的,不是一个“暴力执法”的警察,而是一个饱含温情的教育氛围。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惩罚与规训,而在于引导与成长。
教育,需要的是聪慧与耐心,而非单纯的“非黑即白”。
当我们还在为“小霸王”的跋扈和“戏精家长”的浮夸忍俊不禁时,不妨停下脚步想一想:在这场教育的困境之中,我们每个人究竟该肩负起怎样的责任?
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教育真正变回它该有的样子——用真心去培养真心,靠智慧去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