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回忆宿北战役时说过一句话兵力不能瞎集中,这背后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经验之谈,而是他和山东野战军连番争论后的“血泪总结”。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南北夹击,企图分割华东解放区,重点打击山东和华中两大根据地。粟裕和陈毅分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一个在江苏,一个在山东,各自为战。国民党以重兵猛攻鲁南,威胁山东,而淮北方向的泗县、两淮也岌岌可危。一边要扛住国军的强力进攻,一边又要争取主动权,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之间的“分歧”,由此而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山东野战军咱这边顶不住了,快来救援!
山东野战军当时的处境确实不妙,国民党军的主力正在鲁南压境,临沂危在旦夕。不少山东指挥员火急火燎,一再要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北上支援,还甩出了一个“理论杀手锏”——毛主席说过,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话没错,但问题是,粟裕从头到尾都不认为放弃华中、全力保山东就是最优解。
在粟裕看来,华中野战军要是全部北上,那苏北四城(盐城、涟水等地)就彻底失守了。国民党桂系七军、整编七十四师这些硬骨头再顺势南下,整个华中根据地就得交代。更别提,山东野战军离鲁南最近,自己就能顶一阵子,为什么非得让远在江苏的华中部队跑上去救火呢?
粟裕的判断后来被证明是对的。事实是,他只派了部队北上增援,主力仍留守华中,结果不仅守住了涟水、盐城,还间接遏制了国军的增援部队,让山东方面的局势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当时的争论却让山东那边不少人觉得,粟裕是不愿出力,“只顾着打便宜仗”。
2. 华中野战军你们想保山东,我们还得守住淮北!
华中野战军的处境也不好过。国军当时在两淮(淮阴、淮安)方向集结重兵,粟裕的部队兵力有限,还得分兵作战。泗县一战,山东方面派兵增援,却因为种种问题失败了,直接导致两淮失守。山东野战军有人因此埋怨粟裕,说他“只顾着自己”,没有全力北上配合。
但这话说得实在冤枉。粟裕自己也着急,他甚至不惜放弃刚打下的苏中战场,带着部队昼夜兼程赶往北线,试图抢救局面。两淮的失守是个战略性的失误,根本不是粟裕一个人能扭转的局势。更重要的是,泗县战斗打得一塌糊涂,直接削弱了山东野战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让后续的宿北战役变得更加艰难。
粟裕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几乎是“光杆司令”一个人跑到山东指挥部的,面对的却是满腹怨气的山东将领。粟裕想得开,他知道,这些指责不过是战场失利后的“情绪发泄”,但这场争论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两支野战军在战略分歧上的深层矛盾。
3. 粟裕坚持不放弃华中四城,背后是“大局观”
粟裕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一边要打歼灭战,一边也得守住根据地。如果全力打一个方向,另一边的根据地就可能彻底丢失,到头来连“歼灭战”的资本都没了。
山东方面的将领不少人觉得,鲁南是重中之重,只有集中兵力保住鲁南,才能守住山东解放区。但粟裕认为,华中和山东本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放弃华中四城,固然能集中兵力打一仗,但华中根据地的丢失会让整个华东战场变得更加被动。
宿北战役的结果证明了粟裕的高明之处。他没有按山东方面的意见“孤注一掷”,而是采取了分兵作战的策略,用陶勇、王必成两师拖住南线敌军,自己则协调山东野战军主力在宿北歼灭了国军整编六十九师。粟裕的“集中兵力”不是简单地把所有部队堆到一个战场上,而是通过多线牵制,最终实现了战役目标。
粟裕晚年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他用无数次争论和艰难决策换来的经验。而那些曾经指责他“只顾自己”的人,或许到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判断和指挥,是那个混乱局势下唯一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