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馆,绍兴地标之一,记录鲁迅跌宕起伏的一生

周杨fly 2024-12-05 08:41:47

鲁迅是浙江绍兴名片之一,在鲁迅故里景区,有一座独属于他的纪念馆。纪念馆正面墙上写着由郭沫若所题“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纪念馆以鲁迅生平事迹为脉络展示鲁迅先生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第一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他7岁启蒙,12岁进私塾,他不囿于《四书》《五经》,阅读视野广泛。

由于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后来随着家道中落,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智也得到成长。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1898年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1902年,他前往日本深造,最初学习医学,后因目睹国家积弱,决定弃医从文,立志以笔唤醒沉睡的国民。在日本期间,鲁迅广泛阅读哲学与文艺书籍,尤其关注国民性问题,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文学改变中国的命运。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鲁迅回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文学和社会活动。1918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他的杂文更是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金圣叹”般的赞誉。

在大革命的高潮中,他离开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思想研究者和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介绍了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 阅读:0
周杨fly

周杨fly

旅游自媒体、旅游达人、酒店试睡员、摄影师